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决战小康 奋斗有我》。

2019年6月,我被选派到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开展驻村扶贫工作。在这600多个日子里,结识了不少农民朋友,与民交友、为民解忧的经历是我人生中美好的回忆,也是我今后工作和生活的宝贵财富。

王会学当先进

龙泉村10组的贫困户王会学,头脑灵活,勤劳能干,被村里评为“脱贫致富先进个人”,大家都乐意叫他“王先进”。

2019年6月,我第一次与他见面的时候,他还是牢骚满腹,一肚子抱怨,因为他家里的两头大肥猪没有享受到发展产业奖补资金政策。那天下午,我在他家整整坐了三个小时,沟通后掌握了他家的基本情况。也搞清了他产业奖补资金未发到位的原因是因为申报资料的缺失,错过了申报时间。为了化解王会学的心头事,我把相关情况向镇村领导反映,并积极补充资料,重新为其申请产业奖补资金。

一个月后,王会学打来电话“小余兄弟,谢谢你,我的产业奖补资金已经到账了。”之后的几个月中,我又帮助他解决了危房改造和家里老年人慢性病申报相关手续,慢慢地,王会学牢骚少了,笑容多了。再聊起发展产业,他信心满满向我表示“我还要再养两头猪,再种两亩茶叶,还想到隔壁县学种魔芋,在我家后山试种两亩魔芋。”

王会学说到做到,凭着勤劳的双手,借助脱贫攻坚相关政策支持,大力发展产业。现在养殖的育种猪,每年仅出售猪仔的收入就达上万元;家里的几亩茶园,仅春茶采摘卖给合作社收入一季就增收2000余元;他学习借鉴外地经验,新试种的林下魔芋第一年就收入1200元;村上还给他安排了护林员工作。王会学通过发展产业大大增加了家庭收入,一家的日子一天比一天红火,成了村里名副其实的“王先进”。

第一次理发

王贵平是全村37个重度残疾人之一,他的视力属于一级残疾,但性格乐观开朗,聊起天来也很健谈,还有吹笛子的才艺。入户走访中,我们很快成为了朋友。他的儿子因为生计经常出门务工,他独自在家的时候,我常去看望他,打扫房间、帮忙做饭已是家常便饭。

因为视力障碍,他不方便到集镇上去理发,为此,家人给他买了电动理发器,常在家里给其理发。一次入户走访,我见他头发长了,便督促他该理发了。

没想到,王贵平突然给我提了一个要求,“小余,你能帮我理个发吗?”

对于出生以来一直都在理发店里理发的我,别说给人理发了,就连理发器都没摸过,我红着脸尴尬地说:“王叔,理发这是技术活儿,我从来都不会啊。”

王贵平却一脸轻松地说:“没事,你只要把头发给我理短了就行。再说了,反正好坏我自己又看不见。”在我看来极其严肃认真的一件事,在他眼里好像开玩笑一样。

当我还在犹豫不决的时候,王贵平已经摸索着找来了理发工具。想到老人家这么简单的一个要求,如果我还拒绝了,一定会让他心里失落的。话又说回来,没吃过猪肉总见过猪走路吧!虽然没给人理过发,但基本程序还是记得。

如此一想,再加上王贵平的鼓励,我也就下定决心,壮着胆子当起了人生中第一次理发师。

我给王贵平系上围脖,左手拿着梳子,右手握着理发器,开始由于没有掌握好平衡,推子在王贵平头上就像一位酒醉汉走夜路一样深一脚浅一脚。不知是天热还是紧张,攥着电推子手心满是汗。额头的汗珠也不时地滴落在老人家的脸上,王贵平不停地给我打气:“别紧张,你随便理,越短越好。”

在王贵平的鼓励下,我总算笨手笨脚地给他理完了头发。当然,我也是遵照越短越好的窍门,尽管不像专业理发师那样整齐、有型,但也“战功赫赫”,毕竟是人生第一次“壮举。”

此后,每个月到王贵平家第一件事,就是急着给他理发。这样几次下来,我理发的速度和水平都有所提升,理发技术和经验也慢慢熟练了。看到村里还有很多行动不便的老人,常常不能按时理发而蓬头垢面,我便当起了义务理发师,经常上门为他们服务。在跟王贵平一起相处的日子里,也是在他的鼓励下,我完成了很多人生中的第一次,第一次缝扣子,第一次修理收音机,第一次点灶火……王贵平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和自强不息的精神深深地感染着我,虽然想做他的眼并不容易,但我会继续做下去。

虽说驻村工作任务是全力帮助群众解忧排难,但是群众也帮助了我。乡亲们总是感谢我为他们做了力所能及的事,其实,我最应该感激的是这些淳朴的乡亲,是他们不断地帮助我、激励我战胜生活中的艰难险阻,让我在人生道路上不断进步、勇毅前行。

帮助小王学手艺

17岁的王李华,是龙泉村9组人,2020年初中毕业后本想上技校,但又考虑到家里只有父亲一人在外务工,不想给家里增加经济负担,便选择了出门打工自谋生计。在他毕业之前,我曾多次与他父亲沟通,希望支持孩子继续上学,困难我们可以共同克服,但最终王李华还是选择了出门务工。

在王李华出门务工前,我跟他深入交流了一次,发现小伙子对烹饪技术很感兴趣,我当即表示要是他愿意,我在安康帮他找一个酒店,边学烹饪边挣钱。

王李华说:“我跟同学都说好了一起出去打工,要是出去干不了,我回来再找你。”

临走时,我叮嘱他在外面一定要保持高度警惕,千万别染上坏习惯,尤其是警惕传销组织的骗局,一旦有不好的情况要第一时间报警求助。

大概在王李华外出一个多星期后,我接到了他的一条微信:“余哥,你快帮帮我,我好像遇见传销了。”

我的心突然揪了起来,担心的事还是发生了。经过沟通,他确实已经误入传销组织,好在已经成功逃脱控制,正赶往火车站准备回家。他告诉我身上的钱已经花光了。我立即从微信上给他发去了路费,告诉他尽快买好车票,不要逗留,以免节外生枝。直到他发来已经上了火车的信息时,我悬着的心才算放下了。

第二天,我将王李华逃脱传销骗局正在返家的情况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并联系到莲花餐饮集团安康高新莲花小吃城厨师长,该负责人表示可以让其来企业试工。

又过了一天,我在火车站接到了王李华,并将已经给其联系好工作单位的消息告诉他。他向我保证说:“这次听你的话,不再在外面跑了,我一定要干出个人样来!”

随后,市接待处相关领导亲自送他去酒店拜师学艺,经过一年的后厨磨炼,王李华的心智和经验都有了很大提升,奠定了他今后就业创业的良好基础。

一年多的驻村扶贫工作,虽有妻子住院不能陪护的内疚、孩子成长缺乏父爱的惭愧、父母年迈难尽孝心的尴尬,但是能够亲身参与脱贫攻坚这场摆脱贫困的战役,看到一批批群众通过帮扶增收致富、生活环境逐步改善、龙泉村的乡亲们正迈步全面小康而深感欣慰和自豪,因为“决战小康、奋斗有我!”

(作者简介:余彬彬,男,安康市接待处四级主任科员。2019年6月至今任汉滨区双龙镇龙泉村驻村工作队员)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