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驻村这几年》。

当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我光荣地成为江北街道办朱家湾村驻村工作队中的一员。日历划到2019年2月,我又有了新标签??第一书记。角色、地点的转变没有让我退缩,而是在我人生的履历上留下了深深的印记。

朱家湾村,距城区10公里,全村379户1490人,有建档立卡贫困户84户336人,虽然较深度贫困村脱贫任务轻了许多,但是贫困户高质量脱贫、已脱户的稳定增收和巩固提升防止返贫是工作的重中之重,始终像一根弦一样紧绷在我的头上。

扶贫,先扶志

为了迅速打开工作局面,我花了一个多月的时间,先后深入84户贫困户家中详细了解情况。在走访中我发现,除了一些客观原因外,内生动力不足、发展意愿不强是致贫的主要原因。一些贫困户每天打麻将、东游西逛,不出门务工,庄稼不好好耕种,坐等政府扶贫救济……

我深知要想脱贫,人的主观能动性是关键。只有想方设法扭转贫困户的等靠要观念,改变思想,扶贫工作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朱家湾村四组贫困户朱大爷,平日里他和儿子两人相依为命,一直居住在祖上留下的两间破房子里,每逢汛期他家最让人操心。

第一次入户走访时,眼前的这个家真可谓一贫如洗。没有一件像样的家具,被子还是民政救济的,又黑又脏,木头支撑着土坯房,墙体裂缝严重,墙角到处蜘蛛网,在屋子的角落用铁丝吊着一口锅,旁边有个破烂的四脚凳,上面放着油盐酱醋。

为了解决朱大爷家的安全住房问题,2017年,政府决定对他家的危房进行改造。当我们将这个好消息告诉他时,他却冷冷地丢了一句:“要改你们改,我不想劳神,也没钱,我这日子挺好的。”

我和驻村工作队长面面相觑,心情很复杂,村支书笑着说:“老同学,现在国家的政策好,赶上脱贫攻坚好时候,你家被列为危改户,只需要自筹一点,国家补助3万元就可以住上安全的新房子,比你现在的好很多。”

“国家的政策好,我是黄土都快埋到脖子的人了,我不想给你们添麻烦,你们也不必费心,对不住咯!”朱大爷一番酸溜溜的话,让我们吃了闭门羹。

在返回的路上,支书给我们讲述了朱大爷的人生经历。朱大爷是个老牌高中生,自从妻子去世后就自暴自弃,对生活已经失去了信心,每天东游西逛的,也不出门务工,坐等政府扶贫救济。

脱贫政策这么好,咋能蹲着墙根晒太阳,坐等救济呢?坚决不行!

从此以后,我们工作队轮番上门,软硬兼施。一方面给其宣传扶贫政策,一方面坐下来和他谝闲传、聊家常。还把他在城区务工的儿子找回来,反复给他讲道理,摆事实,让他们明白脱贫攻坚的目的和我们扶贫驻村工作的初心。

功夫不负有心人,通过我们工作队的不懈努力,朱纪长终于同意新建房屋。我们又趁热打铁,积极帮他筹措资金,协调地基,找施工队。新房子建起了,我们为他重新置办家具、灶具、床上用品,居住环境焕然一新。随着住房环境的改变,朱大爷的精神面貌也发生了质的变化,向往好生活的希望在他内心重新燃起。在种好自己承包地的同时,还在公益岗上负责护路,引导儿子学习厨师,有了稳定的工资收入,日子是越过越红火。

朱大爷家的变化仅仅是朱家湾村贫困户生活发生变化的一个缩影。这些年,我们坚持把解决群众住房安全问题作为扶贫工作的关键,通过“政府补一点、帮扶单位帮一点、企业捐一点”等途径筹措资金,全村危房改造7户15人,旧房提升改造11户47人,易地扶贫搬迁户13户48人,全村379户村民家家实现了“安居梦”。

致富,先修路

“要想富,先修路”,交通不便是阻碍村民生产、生活的难题。我带领驻村工作组积极协调项目资金,合理规划村级道路建设,在已通硬化公路的基础上,新修5条6.4公里道路。其中建设产业路1条4.1公里,到组到户公路4条2.3公里。实现了全村组组通公路、99%的农户通硬化路的目标。

“路修好了,我们进城打工、办事一下方便了很多,骑车十几分钟就到了,早出晚归,既能挣钱,又能照顾家里,这办的可都是真真正正的实事、好事。”泥巴路变成“致富路”,村民们个个喜笑颜开。四组朱纪仕说到这里笑得最开心,过去他一家人住在村里偏远的地方,走的是土路,生活、生产都非常不方便,最大的心愿就是能有一条宽阔的大路通到家门口。脱贫攻坚使他梦想成真。如今儿子们每天可以骑车进城务工,出行便利,家里种点粮食,养牛养羊,致富增收的信心更强了。道路好了,买小车、摩托车的村民多了,进城务工、做生意更方便了,收入也大大增加了。

朱家湾村离安康城区较近,便捷的交通,使全村90%的劳动力都选择了进城务工或外出务工。2020年全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达到14000元,所有贫困户全部顺利脱贫退出。

产品,我代言

稳健的产业发展是持续稳定增收的根本。通过走访调研,和村委班子开会、讨论,一致认为要发展自身优势,盘活大营梁产业发展致富路。

贫困户李增东早早就瞅准时机,在大营梁种上了香甜可口的杏子、桃子、枇杷等水果。

走访中,李增东激动地说:“感谢政府为我们修这条路呀,以前在这山上种果子到了成熟季,我是干着急呀,天晴一身灰,下雨一脚泥,果子运不出去,客商迎不来。现在好了,自从大营梁这条路修好了,我们果子不愁卖了,周末有不少游客前来采摘,平日里自己也可以用车拉到市场上去卖,这两年来可没少挣钱。”看到贫困户增收的喜悦,我也颇有成就感,灵机一动,鼓励李增东利用自家的房屋进行改造,办起了农家乐。游客来游玩,有摘的、有看的、有吃的,走时还能带上新鲜的水果,形成集休闲、旅游、采摘为一体的新型种植园。这样一来,李增东全年经济收入就超过了10万元,成为贫困户中率先脱贫的榜样和标杆。

一人富不算富,依托产业支撑带动脱贫,以新民风建设为载体,在群众中培育树立像李增东这样的自强标兵典型,引领带动群众共同发家致富,也是我一直努力的方向。

2019年,工作队积极和村上养殖大户利合禽业对接,鼓励成立合作社,以“合作社+贫困户”的模式,由企业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吸纳贫困户进厂务工,全年带动21户贫困户发展产业,实现户均产业分红千余元。贫困户得到实惠,企业看到希望,我又积极为企业建言献策,发挥利用富硒鸡蛋的优势,注册“康裕硒”专用商标,大力发挥品牌效应。

2020年初,一场突如其来的新型冠状病毒疫情让企业在销售上遭遇危机,一度陷入困境。针对企业在销售上存在的短板,我和工作队积极出谋划策。一方面,协助利合禽业的老板积极联系汉滨区消费扶贫平台负责人,介绍我们“康裕硒”鸡蛋的品牌优势。我自告奋勇为其代言,借助消费扶贫平台优势,搭建和拓宽销售渠道。另一方面,利用微信朋友圈发动身边的亲朋好友购买我们的富硒鸡蛋。就这样,通过线上线下的销售渠道,该品牌鸡蛋在汉滨区扶贫产品推荐会上受到广大消费者一致好评,连续两年,销售鸡蛋近万枚,实现销售金额近万元。

遗憾, 更欣慰

人生路上难免会有遗憾,在脱贫攻坚这场没有硝烟的战役中,我们奔赴一线的战士们,也无不例外。

那是一通很普通的电话,“你是***的妈妈吗?”“是的,李老师。”“你心真大,娃才这么点大,学校离家这么远,你就放心让娃自己回家,你就不怕娃在路上出什么意外吗?”……这是我刚上任第一书记的一个中午,儿子的数学老师看娃一个人独自从学校朝回走时给我拨通的一个电话。当时的心情很复杂,心里像打翻的五味瓶。因为驻村工作,不得不将上四年级的儿子托放在母亲家里,母亲由于年龄和身体原因无法接送,孩子每天只能自己步行2公里回家。自到村上驻村后,接送儿子上学放学、儿子的每日三餐,甚至儿子的生日、节假日时我都不能正常照顾和陪伴。好几次,儿子流着泪水向我撒娇道:“妈妈,你什么时候才能接送我上下学?什么时候能陪我出去旅游?什么时候我们一家人能聚在一起吃顿饭?”是呀,面对儿子这么简单而又正常的期望,我却无从回答,更不能给他一个准确的承诺和保证。驻村期间,原本安排好的一个周末,会因走访、开会而化为泡影。无数次期盼的节假日,往往因为一些工作检查、督导考核而被迫取消。一次次对儿子的承诺,一次次地食言。每每想起,内心充满愧疚,只能一次次默默在心底向儿子保证:等妈妈驻村任务结束,我一定好好补偿你!为弥补对儿子照顾的遗憾,我只有在周末或节假日把孩子带到村上。

2020年,全国脱贫攻坚取得全面胜利,朱家湾村也高质量地通过了整村脱贫退出。

今年春暖花开的时候,我再次带儿子来到村上。走在宽阔平坦的水泥路上,看到一片片金灿灿的油菜花、一块块绿油油的小麦苗,一栋栋整齐漂亮的小洋楼,儿子拉着我的手兴奋地说:妈妈,你们扶贫人真伟大,这就是习爷爷讲到的,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你们奋斗的目标吧!听到儿子天真懂事的问话,我内心充满了欣慰和喜悦。是的,在朱家湾,在汉滨,在整个中国农村,像我们一样的广大扶贫干部舍小家顾大家,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不正是为了实现这个共同的目标吗?

(作者简介:王亚莉,女,中共党员,汉滨区城市建设房屋征收安置办公室安置管理科副科长。2016年3月至今先后任江北街道办朱家湾村驻村队员、新义村第一书记、朱家湾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