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一家三口去驻村》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责任,脱贫攻坚就是我们这一代人不可推卸的责任和使命。驻村4年,从我停下脚步听群众讲,到俯下身子替群众想,再到扑下身子带群众创;从群众的不理解、不信任,到帮助我出谋划策,宣传政策,特别是老党员、老干部对我的工作给予了很多的信任与支持,让我用实际行动不断增强群众的幸福感和获得感。
我们把“家”安村上
我从2018年开始驻村,平时工作繁忙,无暇顾及家庭。随着二胎的出生,压在妻子肩上的家庭担子更重了。她是个从小就在蜜罐子长大的独生子女,既要上班,又要照顾一大一小两个孩子,实属不易。若是孩子有个头疼脑热,连个搭手的人都没有,着实让人心疼。随着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时期,加班加点成为常态,尽管相隔不到两小时的路程,但经常十天半个月回不了家,见不到妻儿,常常只能在夜深人静时,和妻子在电话里嘘寒问暖。
妻子支持我的工作,我也理解妻子的难处。于是,如何处理好家庭和工作的矛盾便成了我工作之余经常思考的问题。有一次在电话里,当妻子再次嗔怪我为了扶贫工作不要家、不想孩子时,我顺口而出:“要不你把孩子也带村上来驻村吧,至少我们一家能天天见面。”话一出,她在电话那头愣的半天没说出话来。显然,这样的决定既让我自己感到唐突,更让她毫无思想准备。我知道:让习惯了城市里交通、医疗、购物便捷的妻子和孩子,选择到一百公里之外的一个小山村生活谈何容易,何况孩子还不到一岁?
自从有了这个念头后,动员妻子来村上和我一起驻村扶贫便成了我们夫妻茶余饭后的话题。我没想到,这个一时的玩笑还真成了现实。
2019年,全区脱贫攻坚任务越来越重,按照上级要求,单位需要增派一名驻村队员,而选来选去一时又没有合适人选。当单位领导正为驻村人选问题一筹莫展时,妻子做出了让大家意想不到的决定:向分局党委提交申请,到我所在的村任驻村队员!
妻子的举动让我这个七尺男儿感动得热泪盈眶。事实证明,妻子不是一时冲动,而是慎重考虑之后的冷静决定。我心里明白,那是妻子对我工作的无限支持,更是对我无私的爱!
2019年5月,收拾了一些应用之物,将大儿子托付给爷爷奶奶后,妻子作为单位派驻队员,带着不满周岁的小儿子也来到我所在的麻庙村安营扎寨,和我成为扶贫事业上的夫妻搭档。从此,村委会便成了我们一家三口的“新家”。
此后,在麻庙村的村党支部活动室里,在田间地头,在村民院落里,经常留下我们一家三口的身影。在驻村的日子里,我把扶贫工作当做人生的头等大事,同时也力争尽到一个父亲、一个丈夫的责任。我欣慰并庆幸,我实现了作为第一书记的初衷:下得去、待得住、干得好!
汩汩清泉入户来
安顿下来之后,难题就迎面而来。自我驻村以来,村委会就不通自来水,我要么在农户家里借水,要么在河里打水用。农户家里用水都是在山沟里堵一潭山泉,再埋一根水管接到各家各户,遇到下雨天流出来都是泥水,澄清了才能饮用。
妻子和儿子到村上来以后,冲洗奶瓶、换洗衣物、洗漱做饭等更是加重了每天的用水量,这种直接从山沟里接到农户屋的山泉水,有时野生动物也会饮用,难免会有寄生虫和各种细菌掺杂其中,成年人可以喝,给小孩喝我是一点都不放心。
记得有一次走访贫困户,刚到屋里坐下,孩子喝完水就不停地呕吐,脸色惨白,没有一点血色。我们顿时慌了,抱起孩子就往村卫生室赶,正巧镇卫生院的谭院长在医务室指导工作,依他多年来的经验,判定是喝了不干净的水或是吃坏肚子引起的肠胃紊乱。好在及时用药,孩子倒无大碍。
从这件事上,让我深刻感受到安全饮用水对村民健康和生活的重要性,促使我加快推进正在实施的麻庙村安全饮水建设工程。在区水利局、镇政府等部门的帮助下,镇村干部上下一心,通过大量走访分析和水质化验,在村辖区内选取4处取水点,建设饮水工程及水窖,把能够集中供水的,尽量采取集中供水,通过以大并小、小小联合、管网延伸等方式,扩大集中供水工程规模,逐步推进自来水入户。通过长效管护提升供水质量,让群众愿意使用处理后的安全饮用水,加快推进供水工程建设,努力打通饮水工程“最后一公里”。
经过8个月时间的施工,村里共修建拦水坝5座、集水井5口、滤清池1座,铺设管网36.2公里,送水管道铺到每家每户。终于在2019年夏天,全村415户1412人结束了无安全饮水的历史。村民们看在眼里,喜在心里,我们完成了他们祖祖辈辈不敢想的事情。
架起沟通“连心桥”
刚来村上的时候,每逢连阴雨,河水暴涨就会淹过路面,平时温顺的小河变得凶猛无比,泛黄的河水卷杂着残枝败叶一路咆哮而下,村民只能站在洪水翻滚的河边望水兴叹。
尤其是到了每月的阴历“一四七”赶集的时间,大部分村民都要去镇上购买生活必需品,就是什么都不买也要去凑凑热闹。
又一个汛期即将来临,老党员袁志亮在家坐不住了,找到村委会拉着我的手急切地说:“小宋,你是从区上派来帮扶我们的干部,这一下雨,我们几天都出不了门,连菜都吃不上,能不能帮我们在村上修几道便民桥,解决村民出行才是全村最迫切的事情啊!”
“老辈子,你放心,我一定想办法协调解决。”我听了老党员建议,默默告诫自己哪怕自己多跑些路,也要为群众办好这件事。
我奔波在工作单位、镇政府和村委会之间,向镇党委征求意见、找村民搜集建议、选地址、做预算……在制定好具体方案后,向单位领导做了汇报,分局党委非常重视,及时协调项目建设资金32万元,赶在汛期来临前,在村道的3处过水路面修建了3座便民桥,确保了全村村民畅通出行。同时,也架起了我和村民之间沟通的“连心桥”。
愧对母亲和儿子
家里的事情,我是一推再推。村上贫困户给我打电话向我寻求帮助,我则会立马说:“你在哪?我马上过去给你处理!”这样的反差是我工作的真实写照。“希望你们能理解我。”这是我给家人说得最多的一句话。
2019年9月是我驻村以来压力最大的一个月,不仅仅是脱贫攻坚带来的工作压力,还有来自家庭的压力。这个月是脱贫攻坚最关键的一个月,也是任务最重的一个月。区上要求全力冲刺脱贫摘帽,所有干部都要放弃节假日和周末。可是,偏偏所有事情挤在一起:母亲因胆结石复发需要做手术,住院了半个月,我都没能去医院照顾一次。大儿子因腺上体肥大,引起中耳炎反复发作,耳压一直不正常,已经影响到正常听力了。我抽空带儿子到西安做了一次全面检查,专家说中耳炎反复发作两个月就要做手术切除腺上体了,已经都拖了将近一年,不能再拖了。
我给医生说明我的特殊情况,他给了我两周时间,如果用药还没有效果就要立马手术。可是两个周早已过去,我还在与工作队挑灯夜战,按照标准和程序积极筹备贫困户退出工作。
一天,接到父母打来电话说,儿子在幼儿园得了病毒性感冒,中耳炎又复发了,我的心立马揪了起来,但我无能为力,知道自己的职责所在。只能在电话里说道:“好的,我知道了,你们先带他去医院找医生看看,先止止疼吧!”
好在当年十月初,我提前挂到了西安交大二附院耳鼻喉专家的号,赶在假期里把孩子的手术做了。
皓皓手术成功了
“铃铃铃……”,2020年5月2日凌晨5点多,我和妻子被一串急促的电话铃声吵醒。
望着身边熟睡的小儿子,我轻轻地拿起电话还没吭声,那头便传来急切的声音:“宋书记,你快想想办法呀,我们家皓皓的心脏病又发作了,一整夜都没睡觉,嘴里还时不时地吐泡沫子……”
“您先送镇卫生院检查一下,我今天就联系汉滨区慈善协会,商议给孩子做手术!”这已经是近期接到贫困户袁志兰第三个求救电话了,挂掉电话,我再也睡不着,立马着手给袁志兰的孙子皓皓申请准备做手术的事情。
袁志兰是麻庙村建档立卡贫困户,家里7口人,她家里的小孙子熊德皓,一出生就患有21-三体综合征、先天性心脏病,从来没有去医院进行住院治疗,导致现在还不能正常活动。从2017年起我就着手给孩子联系医院做手术,但由于各种原因一次次推后。加上孩子的父母在闹离婚,俩人常年在外务工,极少回家照顾。熊德皓只能和袁志兰生活,婆孙俩相依为命,日子过得很拮据。
我通过与汉滨区慈善协会咨询,联系到西安高新医院可以为熊德皓做免费手术,立刻将好消息告诉了袁志兰。袁志兰听后喜忧参半,喜的是孩子终于有机会从病魔的痛苦中解脱了,忧的是西安那么大,自己一个老太婆,怎么把孩子带去做手术,生活费又从何而来?我看出来袁志兰的顾虑,一方面向中原镇政府领导汇报,给她申请了3500元的民政救助,解决了她因没生活费去医院的后顾之忧。另一方面向我的单位申请,专程送袁志兰和熊德皓到西安高新医院给熊德皓做手术。
5月7日一大早,安排好妻子和孩子,我和驻村队员安小勇冒着大雨开车接上袁志兰和熊德皓,经过6个小时的车程赶到西安高新医院。由于袁志兰对医院不熟悉,我抱着孩子楼上楼下的开单子、做检查,办理住院手续,申请先天性心脏病慈善救助,带领袁志兰熟悉医院环境,帮他们办理好就餐的饭卡,购买了生活用品之后才离开……
熊德皓的手术定在5月12日,当天,皓皓还没出手术室,袁志兰就给我打来报喜电话:“宋书记,皓皓的手术很顺利,现在麻药还没过,医生说还得两个小时才出手术室,先给你打个电话报个平安。”
这一通电话给正在加班加点冲刺“三排查三清零”工作的我吃了一颗“定心丸”,我的心里比谁都激动。
驻村以来,经常会有人问我:你们老在村里待着干啥,村上有那么多事吗?我便会深有感触地说:驻村工作其实就是让我们走出机关,走进农村,走近农民,多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在脱贫攻坚的路上,我们夫妻俩相互激励、相互支持,尽最大努力给村里带来点什么、留下点什么,是我们最大的心愿和目标。
(作者简介:宋双双,男,中共党员,安康市公安局汉滨分局治安大队民警。2016年至今先后任汉滨区中原镇麻庙村驻村工作队员、第一书记)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