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贯彻区委十六届十二次全会精神,关键在落实,成效看行动。连日来,各镇(街道)、各部门紧扣全会部署要求,立足自身职能,找准工作切入点和发力点,涌现出一批思路新、措施实、成效显的亮点工作。这些做法不仅展现了各单位狠抓落实的执行力,更彰显了敢闯敢试的创新力,在全区凝聚起上下同心、砥砺前行的强大合力。 区委十六届十二次全会审议通过的《关于加快现代化产业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提出,要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加快农业特色产业全链条升级。全区干部群众认真学习贯彻区委全会精神,创新担当,奋发有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 汉滨区是农业大区,区强民富,农业这一基础必须稳固。走进晏坝镇胡家沟村,顺着山沟一字排开的魔芋大棚宛如一条长龙。大棚内,棵棵魔芋枝叶繁茂,一片郁郁葱葱。晏坝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副主任向荣革介绍,这个园区目前有70个大棚,共105亩设施魔芋。十月底就可以收获,预计今年亩产能达到1万斤。 眼下,正是魔芋的膨大期。农技工作者现场指导,解决技术难题。在察看了大棚内魔芋长势、分析了块茎大小后,农技人员提出,要适当降低湿度,保持土壤湿度在60%-75%,避免大水漫灌造成积水。 魔芋在秦巴山区种植历史悠久,近年来,汉滨区调整优化重点产业链条,把魔芋产业作为富硒食品6条子链之一。坚持以重点镇、农业园区为载体,着力打造秦巴山区优质魔芋示范基地和魔芋商品产销中心。实行魔芋产业特派员包抓工作机制,抽调技术干部对魔芋种植基地镇实施定点包抓,跟踪服务指导。 汉滨区农业技术推广站副站长李赟说:“围绕魔芋轻质化栽培新技术,进行基地打造和试验示范工作,大力推广盆栽魔芋和设施魔芋,打破产业瓶颈,有效解决病害问题,实现土肥一体化应用。” 发展现代农业,延链、补链、强链是提升产业竞争力的关键举措。汉滨区通过优化农业产业链条,实现从生产到加工、流通等环节的深度融合。按照“链主企业+基地+农户”模式,加快形成链主企业、合作社、种植大户三级良种芋繁育供给体系,引领带动5万农户发展魔芋产业。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富硒食品产业园,陕西安康悠源食品有限公司(以下简称悠源公司)经过十多年发展,已经成长为市魔芋产业链链主企业。近年来,在悠源公司等龙头企业的带动下,,汉滨区魔芋产业从种植基地到初加工、深加工,再到线上线下销售实现全链条升级。 悠源公司总经理鲍洪明说:“目前年加工魔芋5000吨左右,销售额近1亿元,年需求鲜芋10000吨。今年,我们开发了魔芋功能性食品、饮料,争取在2026年鲜芋需求再增加10000吨,带动全区魔芋产业发展。” 发展农业新质生产力,重点在于引进新品种、学习新技术、使用新装备。在吉河镇板庙村,种植食用菌20多年的王治合引进全自动装袋机等先进设备,大力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 板庙农业园区负责人王治合介绍:“100多个棚,种植香菇木耳一共18万棒,今年产值能达到80万元。” 在县河镇,安康凤翎翔农业园区里,一条长长的空中运输廊道将生产区和生活区完全隔离,每天有几十万枚鸡蛋通过这条中央输蛋线源源不断进入销售端。园区负责人来宝林从规划建设之初就坚定发展现代农业理念,建设标准化厂房、智能化鸡舍、数字化系统。目前蛋鸡存栏30万羽,年销售额1亿元。 来宝林表示:“计划3年内达到满产60万羽,年产值1.5亿。还将拓展全产业链布局,上游建设饲料工厂,下游会进行蛋品深加工。” 在“十四五”规划收官、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衔接过渡期最后一年的关键时期,汉滨区聚焦“守底线、提质量、促振兴”三大主线,把短板补得更扎实、把基础打得更牢固、把产业做得更兴旺,坚决打赢收官战,奋力实现“五年过渡期圆满收官”目标。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局长王小龙说:“区委十六届十二次全会为我们指明了前进方向、注入了强大动力。区农业农村局将坚决贯彻全会精神,紧扣‘三农’工作职能,聚焦高质量发展主题,全力推动乡村全面振兴。聚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促进农文旅、农耕文化、研学基地、庭院经济等融合发展,加快培育农业领域新质生产力,构建汉滨农业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建设幸福安康奋力推进全区经济社会高质量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