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5月专家鉴评定方向,

到8月试产审评获佳绩,

安康白茶汉滨研发中心近日迎来关键突破。

历经近半年技术攻关与实践验证,以“陕茶1号”为主要原料、依托夏秋茶资源创新制作的安康白茶首批产品试验成功,不仅通过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专家鲁成银的专业认证,更标志着汉滨茶产业在品类创新与资源高效利用上迈入新阶段。


   
   

0157176e75f98d4c16e1f79b4c9b40d7.jpg


专家鉴评引路:5月定调产业新方向  

2025年5月19日,安康白茶专家鉴评会率先在汉滨区举行,为产品研发“校准方向”。汉滨区分管副区长全程参与,中国农科院茶叶研究所原副所长、研究员鲁成银携专家团队,通过感官品鉴的专业方式,对安康白茶汉滨研发中心研发的茶样展开品质评定。

评审现场,专家们围绕茶叶外形、香气、汤色、滋味、叶底五大核心指标细致鉴评,并针对部分茶样的优化提出具体建议。鲁成银研究员在鉴评中明确指出:“当前茶产业竞争激烈,但白茶市场需求持续攀升,符合消费新趋势。更关键的是,白茶可实现春夏秋三季生产,汉滨选择在白茶品类上发力,既避开传统茶类同质化竞争,又能激活闲置的夏秋茶资源,是极具潜力的发展方向”。

紧随鉴评会之后,5月21日国际茶日当天,“茶和世界,共品共享”的氛围在陕南大地愈发浓厚。由安康市政府主办,市农业农村局、平利县政府承办的2025年“国际茶日”安康活动在平利县老县镇蒋家坪村举办,活动中特别推出了安康富硒茶新品茶饮——“安康白茶”,让这一刚通过专家鉴评的创新产品首次在公众视野中正式亮相,为其后续试产与市场推广预热。


   

实地把脉破题:8月试产审评传捷报  

时隔三个多月,2025年8月28日,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再度携手安康市农业科学研究院,邀请鲁成银研究员深入一线,完成“从茶园到样品”的全链条把脉。

当天清晨,鲁成银在汉滨区农业农村局工作人员及市农科院院长晏筱波的陪同下,先后走进双龙镇新华社区、晏坝镇中坝村、田坝社区三大茶叶园区。在茶园里,他俯身查看用于制作安康白茶的夏秋鲜叶生长状态,与茶企技术人员、种植户深入交流,从鲜叶“一芽二叶”采摘标准,到摊晾、萎凋等加工环节的温湿度控制,逐一给出精准指导;针对夏秋茶“茶多酚高、口感偏涩” 的产业痛点,他结合前期鉴评建议,进一步优化工艺参数,为批量生产成功筑牢技术基础。

当日下午,审评工作在安康白茶汉滨研发中心收官。鲁成银研究员主持对两款“陕茶1号”原料白茶样品进行专业评定,其中1号样品表现尤为突出:“外形芽叶连枝呈花朵状,毫心肥壮且披覆银毫,色泽灰绿油润、匀净;汤色浅黄透亮;香气清鲜,毫香凸显,还带有青苹果韵;滋味鲜甜醇爽,青苹果味鲜明;叶底芽叶相连呈朵状,嫩绿黄明亮,洁净度高”;2号样品同样展现优质品质:“外形芽叶连枝呈兰花状,有毫心,色泽绿黄棕相间且匀净;汤色黄明亮;香气清甜中带着青苹果香;滋味甜醇;叶底芽叶相连呈朵状,绿黄棕相间,整体匀净”。


   

创新成果落地:三方协同开启产业新局

据研发团队介绍,此次试产成功的安康白茶,是三方主体摒弃传统单一工艺、融合科技创新与文化创意的结晶 —— 既保留白茶“鲜爽清甜”的核心特质,又依托汉滨600-1200米海拔的茶园优势,锁住鲜叶中的氨基酸与芳香物质,形成独特的“青苹果香 / 韵”风味标识,实现“技术创新→产品落地→农户增收”的闭环。

谈及后续发展规划,安康白茶汉滨研发中心负责人透露,目前产品加工工艺参数已完成全面优化,下一步计划于2025年底在汉滨区部分核心茶叶园区扩大试点规模,力争实现2000公斤的小批量生产。从产品定位来看,首批量产茶品将重点投向 “安康白茶”首批收藏级茶品市场与区域特色茶品消费市场,兼顾收藏价值与日常消费需求;同时,“安康白茶・起源地汉滨” 集体商标的相关申报工作已正式启动,研发中心正积极对接杨凌农业高新技术产业博览会等优质平台资源,通过展会展示、品牌推介等方式,助力“安康白茶”加速从区域特色茶品向更广阔市场迈进,切实打响“安康白茶˙起源地汉滨”的产品辨识度。

汉滨区农业农村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未来将加大茶产业扶持力度:以科技创新为引领,强化链主企业培育与技术人才队伍建设;完善“陕茶一号”为核心的“安康富硒茶”标准体系,建立茶产品质量安全可追溯系统;力争3年内将夏秋茶利用率从30% 提升至80%,推动区域茶叶产业产值增长20% 以上,让安康白茶成为乡村振兴的“黄金产业”,倾力打造“陕西白茶第一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