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不变的初心 永恒的追求》

感言:扶贫就是以奉献诠释初心、以真情践行使命的群英会战!就是用心为村谋发展、用情为民谋幸福的生动实践!就是磨炼意志、锤炼品格、淬炼灵魂的人生历练!

反复阅读《习近平的七年知青岁月》,早已被总书记深厚的为民情怀深深感动,也不时回忆起自己至今未断的农村情愫。生在农村却只朦胧记得爷爷奶奶生活场景的我,对农村的认知更多在上学和工作的经历中,曾经高中时被班上一位农村同学艰苦的生活和刻苦的求学所感动,将家里的新手电筒送给她在寝室熄灯后学习;将家里的梨带给久咳不止的同桌,希望他早点康复而不影响学业;也曾经拿衣服换取过农村人家的鸡和鸡蛋;走过农村同学上小学和初中的山路;多年后来到陕西工作,更是让我贴近关中农村的黄土地……这一切都使我的内心都深深与乡村联结,使我在求学和工作中都一直关注着农村、农业、农民,只是还未在农村工作过。

2019年4月份的一天,当单位人事部门找我谈话,希望我能作为第一书记接续驻村扶贫工作时,我的内心既激动也矛盾,毕竟人到中年的我,各种角色都承受着巨大的负担,更何况早已听说脱贫攻坚到了最后冲刺阶段,任务和压力都会远超前几年,让人喘不过气来,一旦决定去,家是全然顾不上了。很想去,但也不能不顾及家人的感受,于是我让单位给我三天的时间,在得到家人的全力支持后,我的愿望终于可以实现了。

我院的扶贫点在安康市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为了能在到村后较短时间内干出成效,我在到村前就已构思谋划。结合自己曾经去过村上一次的场景和我院前任扶贫同事的工作,我全面收集了瓦铺村的基本资料,认真总结吸收了前任扶贫干部的工作经验后,逐步形成了自己的扶贫思路。

2019年8月1日,我正式来到瓦铺村,接替驻村期满的前任第一书记,正式开启了我的农村扶贫工作经历。

驻村后,为了尽快熟悉村情和工作,我白天入户走访,晚上学习各级脱贫攻坚文件。因为及时学习理论、掌握政策已经是常年养成的工作习惯,便于在工作中找准定位,明确任务、寻求方法,做到有的放矢。我明白,没有理论的指引和对政策的把握,想要把事干好并提高效率是不可能的,要想一下子改变这种现状也不是一蹴而就的,思想的改变需要在引导下循序渐进。

瓦铺村“四支队伍”学习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来陕考察重要讲话

“学习的最大动力,是对学习材料的兴趣。”为了引导党员干部重视理论与政策的学习,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我带领村党支部将学习制度化,但凡有了新的学习内容,我在自己学透弄懂的基础上带领党员干部一起重温领会。我结合村支部书记和主任“一肩挑”工作和村“两委”换届工作,从中国共产党的历史来解读此项工作的重要性和目标要求;结合开展应届大学生的奖励活动,宣传党中央关于青年大学生工作的相关精神,让大学生了解村情、知晓村史,立志为家乡的发展做贡献;结合“不忘初心 牢记使命”主题教育的内容,宣传阐述中国共产党为人民谋幸福的初心和为中华民族谋复兴的使命,并具体内化为为村民办实事的行动;结合清酒产业的推进工作,宣传关于产业发展的市场化规律和国家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政策;结合《习近平谈治国理政》内容的学习,宣传党中央关于扶贫工作的重要论述和重要精神;结合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和中央农村工作会议精神的学习,帮助村上明确未来五年工作的重点和当前工作的重心……

通过每一次理论与实践的结合,村上党员干部加强了对当前工作深刻清晰的认识,找到了切实可行的方法,有效推动工作保质高效地完成。省社会科学院以智库为特色的帮扶逐步凸显,村上党员干部在实际工作中对理论的需求也更加主动,无论是对扶贫工作的全面总结,还是对未来“十四五”发展规划和乡村振兴工作的谋划,都积极学习中央文件的精神,并主动要求我们协助推进。

无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产业都是核心支撑。如何打造属于瓦铺自己的特色产业,既是我院历任帮扶干部思考的主要问题,也是我要努力破解的命题。

驻村之后,我一直细心观察、认真调研,油葵种植以及稻虾、稻蟹养殖的艰难探索,使我认识到产业的发展必须与当地的地理环境相结合;香菇产业持续发展的瓶颈,让我认识到产业发展必须遵循市场规律;瓦铺传统产业(如桑蚕养殖)的封闭性与粗放式及其兴衰的历史,让我认识到必须植入现代农业的发展理念;产业追赶超越的高要求,让我深深感到主体性产业人才的匮乏,但瓦铺丰富的文化底蕴又让我看到了文旅融合产业发展的光明前景。

在全面考察的基础上,综合前任帮扶干部的探索成果,鉴于瓦铺清酒拥有深厚的文化底蕴、瓦铺村被授予“中国原生态清酒之乡”的金字招牌、在清酒产业化的道路上积累了有益的经验、瓦铺清酒产业被列入苏陕合作项目等综合因素,我们形成以“清酒和香菇”两大产业为核心,带动瓦铺产业全面发展的思路,将产业打造的重心放在“瓦铺清酒”产业上。

在省社会科学院和安康市委办的高度重视下,瓦铺清酒产业化已经进入到实质化的关键阶段。为了走好这一步,我带领单位驻村干部姜涛和杨建斌两位老师,深入到有代表性的酿酒大户唐国斌、王连辉、冯勤义等家中调研瓦铺清酒的历史和传统酿造技艺。从农户家中到瓦铺村史馆搜集记录瓦铺清酒的传统器具等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拜访沈中保和李延贵等年长者,探寻瓦铺清酒的历史足迹。收集现有的文献资料,了解中国清酒的历史及与日本清酒的对比,形成了《瓦铺清酒文化及产业发展研究报告》。在对瓦铺清酒发展的基础、现状和困境进行深入分析后,明确了瓦铺清酒发展的战略定位和主要路径。

围绕酒厂建设、招商引资和产业发展,我积极与西北大学陕西文化产业研究院项目部长张国柱教授、西安文理学院经济管理学院王景红副教授、陕西扶贫协会前秘书长/CEO申润农等专家学者进行多次座谈研讨。到白河县忠义酒厂、西安市古秦渡酒业有限公司等酒类企业进行学习交流,与肆拾玖坊酒业有限公司秦岭分舵主周亚平一行在西安交流酒业发展,请中国小康建设研究院姜化军专家为酒厂设计建设方案,邀请乐高绿建有限公司董事长孙文斌、总经理张延林来瓦铺考察。通过一系列的调研、座谈和论证,专家学者针对瓦铺清酒产业发展现阶段面临的问题,提出了有针对性的建议和解决方案,具体为:发展瓦铺清酒产业,要在深度挖掘清酒文化的基础上,用好金字招牌,坚持“传统工艺与现代营销”相结合;用好扶贫政策,实现“集体增收与农民致富”双丰收;依托公司理念,优化“股权结构与扶贫机制”相交融;用好非遗保护,实现“产业发展与技艺传承”相衔接;用好企业帮扶,实现“带动引领与自我造血”相接续;用好产业纽带,加快“一二三产发展”相融合,真正实现清酒产业的可持续发展,逐步打响瓦铺清酒品牌,实现让中国清酒走向世界的目标。市委办组建了专班人马定期督导,积极联系陕西泸康酒厂承接瓦铺清酒未来的运营,依托专业团队推动产业发展。

最终,关于瓦铺清酒厂建设确定了“用好苏陕合作资金尽快建成酒厂,由泸康酒厂以租赁扶持方式带动瓦铺清酒产业发展”的方案,目前清酒厂已经建成投产。

瓦铺清酒厂已经建成投产

“发展扶贫产业,重在群众受益,难在持续稳定”。为了确保脱贫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瓦铺清酒厂通过带动脱贫户种植甜杆,与其建立更加稳定的利益联结机制,2020年种植甜杆140亩,收购甜杆79.2吨,金额7.9万元。这使瓦铺村多年来发展产业的夙愿变为现实,悠久深厚的清酒文化得以传承,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更有底气,实现全面小康更有信心。

“些小吾曹州县令,一枝一叶总关情”。民生是最大的政治,国家伟大的脱贫攻坚战略赋予第一书记的使命,就是要将国家的惠民政策落实到贫困地区的群众,带动他们走出贫困,同步迈入小康社会,过上幸福美满的生活。为了全面准确地了解民情,我充分利用工作之余的所有时间和特殊时间节点定期开展入户遍访,认真倾听群众意见,细心观察他们的身体状况和生活环境,将基本信息都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回办公室进行系统整理,分类施策进行精准帮扶。

疾病是影响贫困地区群众生活质量的重要因素之一,伤病的来源主要是农村繁重的体力劳动、外出务工从事低端重体力高风险的行业、不科学的饮食习惯、对疾病预防知识的缺乏和早期治疗能力不足。针对这种情况,我注重对群众疾病预防知识的普及和义诊活动的协调,在入户走访中积极宣传关于糖尿病、腰椎间盘突出、静脉曲张、高血压等疾病的预防和日常注意事项,联系镇慈善协会组织相关医院来村义诊,并针对特殊群众进行重点帮扶。

在一次走访入户中,了解到朱昌财的妻子刘尊秀综合病情严重,双腿无法走动,也无交通工具到医院和卫生室,我承诺第二天请医生来上门诊治。次日,我和村副支书胡兴鹏冒着小雨,带村医一同驱车到病人家中,进行初步诊断后,医生建议其尽快到上级医院治疗。根据医生建议,朱昌财及时带妻子到城区医院住院治疗,病情得到及时救治,恢复良好。

村民沈中斌长年在外打工,儿子沈川东在西安上大学,家中就只有75岁的老母亲一人在家,老人家口音不清很难交流,每次路过时我都会看一看她的生活健康状况。有一天早上经过她家时,我下意识地感觉有几天都没见到老人家了,于是使劲推开大门,发现老人家咳嗽严重。在电话联系沈中斌了解病情后,我陪同村医上门为老人家诊断开药,期间我也经常上门探望,她的身体慢慢康复了。同时,我也及时将老人家治愈情况告诉沈中斌,使其安心在外务工。

联系村卫生室医生到刘尊秀家中为其诊治

一心想发展产业的曹怀根在2020年迎来重大政策利好??汉滨区发布了一系列产业奖补政策。得知这一政策的第二天,我就到老曹家中宣传有关养蜂的扶持政策。老曹在听完奖补政策后非常兴奋激动,下定决心要把养蜂产业做起来。之后的一段时间,老曹放弃了外出务工的念头,带领妻子和大儿子早出晚归,把原有的蜂箱清扫干净,又重新制作了100个蜂箱。

一天,在入户走访的我,正巧碰上老曹准备将蜂箱运到山上,却发现借来的推车轮胎破了,因离集镇较远修理很不方便,为了不误老曹的工期,我就用私家车帮老曹运送蜂箱。看着一桶桶架好的蜂箱,想着区上的奖补政策,老曹心里对未来充满了期待,我也经常给老曹开玩笑,希望他年内多多地“招蜂引蝶”。

2019年8月到曹怀根家走访

可不幸的是,老曹在一次医院的检查中被诊断为食道癌,他的身体在病魔的折磨下日渐消瘦虚弱。我又不停地想着办法,希望能帮忙减轻其经济上的负担。得知汉滨区红十字会出台针对大病救助的政策后,我积极协调,帮助老曹递交资料。为了不影响两个孩子务工,我亲自开车带着他到区红十字会和区人民医院办理大病救助相关手续。整整一天时间,除了他必须亲自在场的手续外,其余项目都由我全部代劳。不久,红十字会的5000元爱心救助款很快到位,还将其列为年底重点关照对象并发放了棉衣等救助物资。对老曹家因突发重大疾病导致的收入骤减,瓦铺村“四支力量”经过认真研判,将其列入低收入家庭,落实了相关救助政策。

针对贫困大学生,我积极协调落实各项贫困大学生的资助政策,并联系院职工为贫困大学生捐款,鼓励他们立志成才。通过积极开展大学生假期社会实践活动,让他们了解村史、熟悉村情,利用村上红色教育基地进行党性教育,引导他们参与到村上的日常事务中来,用知识回报家乡。同时,我注意到村上因父母伤亡或离异而导致一些儿童在心理和学习上都需要关爱的现实,积极联系社会爱心人士关心资助他们,鼓励他们一路积极向上,用知识创造美好的未来。

利用假期组织瓦铺大学生到村史馆参观学习

自2019年担任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以来,我有一个心愿,就是将村里一位百岁抗战老兵的革命史和创业史收集整理,并从中提炼出独特的精神内涵,作为激励后人奋发进取的精神支柱,推动瓦铺村一代又一代的党员干部群众,在党和政府的领导下,奋力推进乡村全面振兴。

这位抗战老兵叫惠德泉,1920年11月12日出生,现年101岁,家住瓦铺村十二组。1942年3月14日参军,1955年6月30日退伍回乡。在其从军的13年中,转战18个省市,同日寇作战十余次,参加了淮海战役、渡江作战、湘南战役、解放大西南和进军西藏等战役战斗,为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作出了重要贡献。

初识惠老是在我驻村的第一天晚上,当天正是2019年8月1日建军节。因对惠老敬仰已久,晚饭过后便与驻村的其他同志一块徒步赶往惠老的家中拜访。惠老的家保持着传统民居的风格,家中的摆设依旧传递着革命年代的气息,为了红色教育的需要,在外墙和客厅做了简单的设计,突显了红色革命元素。惠老拄着拐杖,在女儿和女婿的陪伴下在家门口迎接我们。在简单地自我介绍和说明来意后,惠老不停地感谢党和国家好的领导和政策。惠老因在部队干的是炮兵,听力受损严重,与他的交流需在女儿的帮助下进行。在对惠老最近的身体状况做了了解后,为了不影响他的休息,我们便早早告辞。

回到宿舍,惠老的形象在我的脑海里反复呈现,慈祥、朴素、热情、对党和国家的热爱与忠诚等等。此时正值脱贫攻坚的最后冲刺阶段,也是瓦铺村转型发展的关键时期,作为文化资源丰富的村,惠老不平凡的革命经历真是天赐瓦铺村的宝贵资源,我立志要保护好、挖掘好、整理好、提炼好、宣传好、传承好。

在看望惠老的过程中,我总会细心听他讲自己的革命历史,他讲述最多的是淮海战役中活捉黄维的惊险故事和解放军的渡江传奇经历。我也认真翻阅他的日记,尤其是他摘抄的养生知识和家风家训家教知识让我印象深刻。

除了定期地看望外,我们还通过媒体对惠老的事迹进行宣传报道,以期引起更多的社会关注。这些工作最终引起了陕西抗战老兵关爱团的关注,对惠老的关爱也开启了新一页。

2020年5月3日,陕西抗战老兵关爱团首次来瓦铺村看望惠德泉老兵

2020年5月3日,陕西抗战老兵关爱团的资深志愿者侯莉一行来瓦铺村看望惠老,在带给惠老深深关爱的同时,我们就惠老红色资源的保护传承进行了深度交流,这一计划也在我的坚持下得到侯莉的高度认可,从仅有的名额中为惠老争取了一个,将其列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资料抢救整理》中。

惠老的健康是完成这一工作的保证,可不巧的是,那段时间惠老因病住院,让原本定好的采访计划搁置,让我着实担心。毕竟101岁的老人抵抗力很弱,稍有不慎都会引起不测。为了尽快完成口述资料的收集,我始终关注惠老的身体健康状况。

终于在2020年9月13日这一天,在时间、天气和惠老身体等各方面条件都具备的情况下,在陕西抗战老兵营及侯莉等志愿者一行的努力下,在惠老家完成了对他口述资料的收集。资料整理出来后,将存放在南京抗战历史博物馆。我对惠老的这一心愿,总算在社会各界的支持下有了重大的突破。

2020年9月13日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重大项目《抗日老战士口述资料抢救整理》课题组来瓦铺收集惠德泉老人抗战口述史资料

下一步,我们将在资料整理的基础上,进一步总结提炼惠老的奋斗史,用他来激励瓦铺村的干部群众在新时代实现乡村全面振兴,让人民过上更好的幸福生活。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0年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的那样:伟大的抗战精神,是中国人民弥足珍贵的精神财富,将永远激励中国人民克服一切艰难险阻、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奋斗。

目前,我在瓦铺的扶贫工作已跨越三个年头,瓦铺村顺利实现了户脱贫、村退出。脱贫摘帽不是终点,而是新生活、新奋斗的起点。瓦铺村正积极谋划着乡村振兴这篇大文章,全力推进乡村产业、人才、文化、生态、组织等全面振兴。瓦铺村的群众正迈步走向幸福美好的明天。我们的帮扶工作也将接续推进,因为,这就是我们不变的初心,也是我们永恒的追求!

(作者简介:刘源,男,中共党员,陕西省社会科学院中国马克思主义研究所副所长。2019年8月至今任汉滨区茨沟镇瓦铺村第一书记)文章摘自:《我的扶贫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