雨后盛夏,陕西安康汉滨区大竹园镇三垭村山头草木葳蕤,通村公路两侧花开正旺,空气中飘散着泥土的气息。“哒哒哒……”伴随着翻土机声,一幅地平整、田成方、路相通、沟相连的锦绣乡村图映入眼帘。而在前不久,眼前这片绿浪翻滚的稻田,还是杂草横生的荒地。
三垭村全村有土地面积3844亩,按照村党支部书记况诗全的话说,村里达到了“人均五亩地”。土地虽多,但大都地处山沟,加上青壮年劳力多外出务工,荒地面积呈逐年递增。
“看着村里400余亩成片的好地荒着,人心里急啊!”况诗全说起往事心痛不已。怎样才能“盘活”村里撂荒地,成了况诗全心中的头等大事。
2018年,为破解三垭村产业发展瓶颈,况诗全在村里牵头成立了汉滨区玉椒王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露地蔬菜500余亩。今年恰逢国家推进耕地保护补贴政策,补贴又与农民保护耕地责任相挂钩,况诗全抢抓机遇,落实上级“支部联建、产业联盟、资源联享”工作机制,通过“代耕代种”等方式,提高土地利用率,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双赢”。
在大竹园镇党委政府的支持下,三垭村党支部按照“稳面积、阔特色、增产量、促提效”的方针,全体村干部深入村组院落、田间地头,对本村撂荒、弃耕土地情况进行摸底排查,通过广泛宣传各项惠农政策,推进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落实示范包抓制度,强化技术指导,有效调动了群众参与撂荒土地整治的积极性。
“现在我们村400余亩荒地不但都种上了玉米、大豆这些粮食作物,而且还解决了周边60多人就近务工的问题,现在他们每个月工资都能拿近3000元呢!”况诗全笑着说。
“因腿部残疾,我干不了重活,家里的6亩地就荒了,但现在不同了!我把地流转给村里合作社,一年除了有1200多元的土地流转收入外,我还在合作社做管理,每月还有3000多元的工资收入,比在外务工还划算呢!”三垭村村民况平玖说。
撂荒地整治工作开展以来,在三垭村很难看到闲散人员,村里大多数留守家中的老人都在合作社务工,今年67岁,家住三垭村四组的况立玖便是其中之一。
“娃娃们在外地工作,屋里就剩我们老两口,我们在合作社就能挣钱自给自足,不仅把身体给锻炼了,还能给儿女减轻负担。”况立玖心满意足地说。
这头黄豆种刚下地,那头红薯苗已初长成。置身三垭村的田间地头随处可见正在劳作的村民,昔日不毛之地,而今沃野良田。
三垭村只是大竹园镇撂荒地整治的一个缩影。据了解,大竹园镇把撂荒地治理与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有效推动了撂荒问题的解决。目前,全镇950亩撂荒地整治已全部清零。
“我们要压实责任,把耕地资源用足用好,有效遏制耕地撂荒和非粮化问题,牢牢守住国家粮食安全底线。”说起下一步的打算,大竹园镇党委书记白云飞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