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社区不仅仅能跳舞健身,还能打乒乓球、练习书法、参加合唱团,我们老年人的生活越来越丰富。” 每天清晨或傍晚,走进汉滨区江北街道张沟桥社区的孝义广场,家住附近的徐大妈准时到广场和附近的老伙伴们跳广场舞。 “中午还能在孝义食堂就餐,别提有多方便了。” 宽阔整洁的孝义广场,两旁花草簇簇,健身器材一应俱全,三五老人正在聊天、锻炼,不时有孩童奔跑嬉戏。 民生所指,即孝义所向。一个真正的孝义社区,不仅要有整洁的环境面貌,更要让生活其间的群众感受到温暖与尊重。近年来,江北街道张沟桥社区打造的孝义社区、孝义食堂,以“嵌入+辐射”模式提供家门口的养老服务。设立老年大学多功能室(书法、戏曲、太极、合唱、阅览、娱乐),成为老人精神文化乐园。 党员示范,居民参与。张沟桥社区将孝义规范纳入《居民公约》,形成“社区党委—网格党支部—党员中心户—志愿者”四级联动网络,实现35名党员中心户包联全覆盖。 “静安小区3号楼张大爷家的水管突发渗漏!”静安小区网格员姚胜莉上方的警报声刚响起,她便迅速拿起工具包,一头扎进绵绵细雨之中。短短五分钟后,她携带着管钳,出现在张大爷的家门前。作为社区志愿服务队的积极分子,她在修理管道的同时,也不忘将新入住租户的信息一一登记。这种“服务中排查”的工作方式,恰是张沟桥社区微治理的鲜活写照。 “我们实施‘红色孝心先锋行动’,推行‘党员孝义承诺制’,42名党员结对帮扶高龄独居老人,开展‘亮身份、晒服务、比孝行’活动,组建‘红色孝义服务队’,累计开展助老服务180余次,形成‘一名党员一面旗‘的示范效应。”张沟桥社区党委书记张鹏说。
社区建立“孝义时间银行”,推行“双轨积分制”(服务积分+孝义积分),低龄老人服务高龄老人可存储“时间币”,未来兑换等值服务;子女参与助老可积累“孝义积分”,兑换生活用品或优先享受社区服务。目前注册志愿者320人,累计存储“时间币”1800小时。
“如果小区里有志愿服务需要,你们可得喊我,我们家人都想为社区多做些力所能及的事情。”家住滨江小区的居民徐芳每天都去社区服务站“报到”,跟工作人员打听社区志愿服务情况。
徐芳先前在城区做生意,后来娘家父母和婆家父母身体不好,不得不关门回家照顾两边老人。“现在就我婆婆一人80多岁了,社区干部和志愿者隔三差五来我家,问我们需要啥,我备受感动,现在我也是社区志愿者,我想带动更多人参与社区志愿服务,将孝义传递下去。”
眼下正是暑假期间,在安康中学初中部上八年级的学生范思雨和牛熙诺穿上红马甲,与社区干部一起到盛安小区张叔叔家家里,帮着打扫卫生,做家务。

“在社区氛围熏陶下。我们利用寒暑假,自愿到社区独居老人家里做点力所能及的家务,陪老人们聊聊天,我们觉得假期非常的快乐,也很有意义。”范思语说。
“我们通过开设 “孝义小使者”实践课堂,建立未成年人‘孝义行为档案’将孝亲表现纳入‘社区好少年’评选标准,定期举办‘孝亲书画展’‘家风故事会’,引导青少年传承美德,培育孝义‘接班人’,年度参与儿童达150人次。“张沟桥社区党委书记张鹏说。
中午11时30分,张沟桥社区养老服务照料中心,绿树掩映间飘着饭菜香。在养老服务领域,社区与汉水阳光医养集团合作,由其提供专业护理、康复服务,年服务时长超1万小时。
“吃饭都是端到餐桌上,身体不舒服还有中医理疗室,热乎乎的饭菜,便宜又实惠。”78岁的刘锦珊满脸笑容地说:“这儿比五星级酒店都舒服,工作人员懂我们的心思。”


在未成年人关爱领域,培育“益家人”社会组织,联合安康义工联开展“小候鸟课堂”“四点半学堂”等服务,惠及儿童200余人。当老人在康养中心安享晚年、孩子在兴趣班收获快乐,张沟桥社区形成了一个孝义蔚然成风的文明新风尚。
“在街道党工委、办事处的引领下,我们聚焦‘一老一小’志愿服务,构建政府引导+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共建格局,不断提升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形成了‘老有所养、幼有所教、邻里互助’的和谐图景。”汉滨区江北街道便民服务大厅主任朱升红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