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月的汉滨区大河镇,山风裹挟着草木清香掠过层层梯田。在盆栽魔芋基地里,成排的黑色种植筐整齐排列,筐中魔芋叶片舒展如伞,翠绿的色泽在烈日下格外鲜亮。趁着清晨微凉,农户们正忙着给魔芋浇水、除草、检查基质湿度,田间地头一派繁忙的管护景象,为丰收积蓄力量。


   

   


“魔芋喜阴怕晒,夏天温度高,周围种植玉米可以遮阴,基质既不能太干也不能积水,每天早晚都得查看墒情。”正在给盆栽魔芋除草的五家合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康炳钦熟稔地介绍着管护要点。他脚下的种植筐里,魔芋根系在腐熟的木屑与有机肥混合基质中舒展,远离了大田土壤可能携带的病菌,叶片长势比传统种植更显旺盛。

入夏以来,大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会新每周都会来到基地,指导农户应对高温高湿天气。“我们联合安康学院的专家,针对夏季魔芋易发病害的问题,改良了基质配方,加入了抑菌成分,还推广了‘喷淋+通风’的降温法,今年盆栽魔芋的存活率比去年提高了15%。”技术员周磊蹲在田埂边,拨开一株魔芋的叶片,指着饱满的块茎笑道,“你看这品相,到秋收时每筐至少能产3斤商品芋。”


   


“以前种大田魔芋,赶上夏天暴雨就怕烂根,现在盆栽摆在高台上,雨水顺着筐底小孔流走,省心多了。”望着自家流转土地上整齐排列的2000多个种植筐,村民康贵钦算起了账:“土地流转给合作社有租金,我在基地打工每月能赚2000多,年底还有合作社分红,这日子比以前踏实多了。”

“社区目前发展盆栽魔芋2.2万余筐,通过“支部+合作社+农户”模式,将分散的农户组织起来。基地每天都有20多位村民务工,人均月增收1800元以上。”先锋社区支部书记张志全介绍说。盆栽模式不仅解决了山区土地零散、病害难防的问题,还让老人、妇女这些不便外出的劳动力在家门口就能就业。

“下一步,我们将继续扩大种植规模,注重创新培育技术,积极落实各项产业奖补政策,持续加大技术指导力度,完善基础配套设施,以产业园区为支撑,引导辖区广大农户发展庭院经济,培育盆栽魔芋品种,提高单产经济效益。”大河镇农业农村服务中心主任张会新说。

夕阳西下,管护完最后一排盆栽的农户们收拾工具返程,筐中魔芋在暮色里静静生长。这个夏天,大河镇的田间地头没有因酷暑而沉寂,而是以盆栽魔芋为笔,在青山绿水间续写着增收致富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