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流水镇充分发挥乡贤独特优势,广泛凝聚乡贤之力、汇聚乡贤之智,以乡贤促基层治理,积极探索“乡贤+”工作机制,为乡村振兴集聚了人气、汇聚了人脉、凝聚了人心。
位于新庄村的五块石李氏家风文化研究会(以下简称“文研会”)是流水镇乡贤群体的一个缩影,该文研会成立于2017年7月,通过打造“乡贤+”的模式为新庄村社会治理发展凝魂聚力,在乡村振兴工作中形成了群贤共治、群策群力的巨大势能,为和美乡村建设提供新血液。
“乡贤+党建”,引领发展挺膺担当。文研会组织成员多数由体制内各领域退休老党员、老干部、老教师组成,其政治、资源、人脉优势丰富,又作为本土乡贤,在当地具有一定的名声和威望。为有效发挥他们的自身优势和桥梁纽带作用,着力解决人才、资金、信息等重大难题,本土乡贤成员主动对接联系在外乡贤,远至重庆、浙江等地,通过组建微信工作群进行交流,并在群里宣传家乡的变化和政策,邀请他们为家乡建设建言献策。并利用乡贤在春节和清明节等重大节假日返乡探亲的有利契机,组织开展座谈会,征求对本村发展的意见建议。在村党支部引领和乡贤的示范作用下,新庄村多次利用乡贤的威望、亲缘、人缘、地缘优势,巧打“亲情牌”,文研会的成员多次参与信访矛盾化解,注重用理、用情的方式,做到信访苗头及时发现,信访问题“迎刃而解”。目前,文研会正在规划在家祠旁修建议事厅和调解室,便于以后村里纠纷调解劝解,自文研会成立至今,帮助新庄村化解各类矛盾信访问题共12件。十余年来,李氏族人无一起上访事件,也无违法乱纪案件发生,为新庄村敦亲睦邻的乡风文明建设步下先手棋。
“乡贤+公益”,模范带头树立榜样。文研会热心家乡公益事业,以实际行动支持家乡的建设和发展。公益助学,情暖学子助圆梦,为推动地方教育事业蓬勃发展,文研会始终坚持“回馈社会 爱心助学”宗旨,针对辖区凡考入一本院校的考生,每位学生奖励1000元,考入重点院校奖励2000元,自2020年启动资助活动,累计帮助32余名学生圆梦大学,助学金额累计达32000元。另外,通过发挥自身资源优势,对贫困家庭学子多渠道争取一定的社会资助,共为5位困难学子争取25000元慈善资助。公益助困,捐赠帮扶解困境。2023年,新庄村15组李成平其儿子在外务工期间突发疾病而亡,因失去家庭主要劳动力,新庄村研判分析并迅速上报,将其拉入监测户并落实低保等政策,“疾病无情 宗亲有爱”,文研会在得知这一消息后,立即在家族群中发出倡议,秉着“公开透明 定额捐款 到期截至”的捐助原则,仅用一天时间筹集善款6万余元,并赶赴李成平家开展关心慰问,邀请李氏族人,在村红白理事馆开展捐赠活动。公益助教,技能培训促振兴。为提升村民劳动技能,扩展就业渠道,新庄村“四支队伍”通过入户走访、电话问询等形式对村内富余劳动力进行了前期摸底调查,同时对村民创业意愿和发展需求进行分类统计,最后依据大多数村民意愿,联合文研会邀请星级厨师开展烹饪技术培训,该培训活动吸引了村内有创业意愿及烹饪爱好者近60余人参加。
“乡贤+文化”,新文化建设新民风。树孝道,评典范。文研会作为村道德评议委员会成员,积极开展孝老爱亲评比,选树孝文化模范代表,在李氏全族开展“孝心媳妇”评比活动,至今开展两届,共评选出54名“孝心媳妇”代表,充分发挥典型示范引领作用,带动全村以孝为先、以德持家,引领培育文明乡风、淳朴民风。创新风,改陋习。通过定期召开例会,商讨红白喜事相关事宜,对家族中大操大办的婚丧事宜进行约束,改观了从前一场葬礼数百人披麻戴孝的场面,通过李氏族人的主动带头示范,倡导限制戴孝范围,规定除子女、孙子女等近亲属之外,其他亲属都以胸别白花的方式来缅怀亲人,减少了铺张浪费,村里每逢婚丧嫁娶,文研会都会全过程参与,指导办事群众严格按照相关标准及流程办理。寻文明,纠发源。“整理挖掘乡土文化、助推乡村文化活动、宣传保护文化遗产”是文研会工作的重点之一,自文研会成立以来,已初步完稿的《五块石的传说》、《双龙洞的故事》、《倒庙梁的由来》、《罗家埫的变迁》等,人物传记也在搜集整理中。
反哺桑梓情深深,乡风文明花灿灿。新庄村李氏家风文化研究会用情怀和责任书写着乡村振兴的新篇章,犹如一面旗帜,激励着乡亲们奋发向前,民风淳朴、邻里和睦......一幅宜居、宜业的美丽乡村画卷正在新庄村大地上铺展开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