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驿站真正聚焦劳动者需求,当治理机制突破“施舍式帮扶”的窠臼,城市便能书写出“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 ■新城街道的“暖新驿站”,恰似城市机体中的健康细胞,既提供养分,又反馈信息。 ■期待更多城市驿站以此为鉴,让新就业群体在“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的物质满足中,收获“被看见、被尊重”的精神归属。
9月4日,汉滨区新城街道安火路社区“暖新驿站”正式启用。这个新建成的驿站配备休息座椅、微波炉、急救药箱、充电桩等设施,更创新推出“移动网格员”制度,4名外卖骑手接过聘书,成为社区治理的“流动探头”。骑手在体验后感慨:“以前送餐间隙只能路边躲雨,现在不仅能热饭充电,还能随手拍隐患、参与社区治理,感觉自己也是城市的主人翁了。”
在数字经济浪潮下,新就业群体已成为城市运行的“毛细血管”。如何让穿梭于大街小巷的快递小哥、外卖骑手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汉滨区新城街道以“暖新驿站”建设为切口,通过空间重构、机制创新、文化浸润的三维实践,探索出一条“服务—治理—共治”的转型路径,为新时代城市治理提供了温暖注脚。
安火路社区“暖新驿站” 图源:“新城办事处”微信公众号

一间驿站,几项服务,看似平常之举,为何赢得人们的称赞?
因为它精准回应了城市治理的痛点。正如“安康宣传”在之前一篇文章中指出,38%的户外劳动者不知驿站何在,某些银行驿站“专供客户”的特别标签,暴露出服务供给与真实需求的错位。而新城街道的实践,恰似一剂对症良药——驿站选址在快递网点500米辐射范围内,药品、雨具等应急物资动态更新,“移动网格员”制度打通治理末梢。这种“需求侧改革”思维,让冷冰冰的设施变成了有温度的依靠。
更因其拓宽了治理主体的转化路径。聘任“移动网格员”是推动新就业群体从“治理对象”转变为“治理力量”的有益探索。骑手们每天穿梭大街小巷,对社区隐患洞若观火:某小区消防通道被占,某路段路灯故障频发,这些容易被忽视的细节,通过“随手拍”机制转化为治理效能。正如骑手所说:“我们眼睛最亮,哪里需要修补,比导航地图还清楚。”
更深层的价值在于重构了城市文明的坐标系。当骑手们不再是被忽视的“隐形人”,当他们的辛勤付出得到更广泛的认可,城市便在细微处展现出文明的肌理。这种转变恰如社会学家费孝通所言:“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

图源:“安康志愿者联合会”微信公众号

新城街道的创新实践,犹如一面明镜。当驿站真正聚焦劳动者需求,当治理机制突破“施舍式帮扶”的窠臼,城市便能书写出“双向奔赴”的动人篇章。安康中心城区大约有120个驿站,我们期待更多像新城街道“暖新驿站”这样温暖人心的改变。
空间重构。将驿站嵌入快递网点、商圈广场等人流密集区,形成“15分钟服务生态圈”。未来可探索“按需布点”,完善“驿站+充电桩”“驿站+休息室”等复合功能,更好为户外劳动者、应急需求者、新就业群体服务。
机制创新。完善意见建议收集反馈机制,由劳动者定期提交需求清单,建立“问题发现—平台派单—部门接单—反馈评价”全流程闭环,实现从粗放管理向精细服务转型。借鉴陕北府谷县“三员一体”模式,让骑手既是信息采集者,又是整改监督者,形成治理合力。
文化浸润。学会“共情沟通”,让尊重融入服务细节。比如,在驿站设置“城市主人墙”,展示骑手参与治理的典型案例;定期举办“最美驿站”“金牌哨兵”评选活动,让尊重与感恩成为城市底色。

骑手在驿站充电图源:“汉滨融媒”微信公众号

回望城市治理史,驿站从来都是文明进程的见证者。北宋汴京的“递铺”曾为商旅提供食宿,明清时期的“茶亭”庇护南来北往的挑夫。这些历史剪影告诉我们,驿站始终承载着文明的温度。现如今,真正的城市温度,不在于楼宇的高度,而在于能否为奔波者留一扇温暖的门。
当我们为新城街道“暖新驿站”点赞时,更应看到其背后的治理转型。在数字经济时代,新就业群体如同城市的“神经末梢”,他们的获得感直接影响着城市治理效能。让新就业人员成为基层治理“移动哨兵”,把快递员的流动网络变成破解治理盲区的天然传感器。这种认知转变,正是城市治理从“管控思维”向“共治理念”的嬗变。
城市是生命体、有机体。新城街道的“暖新驿站”,恰似城市机体中的健康细胞,既提供养分,又反馈信息。当每个驿站都成为善意的枢纽,当每位骑手都成为治理的哨兵,城市便获得了生生不息的治理动能。这让人想起一句箴言:“城市即人。”当我们以温度丈量文明,用善意联结你我,钢筋混凝土的丛林终将绽放出温暖的芬芳。而这,正是“人民城市为人民”的生动注脚。
从新城街道的探索可以看到,“暖新驿站”建设正从硬件供给转向服务升级。期待更多城市驿站以此为鉴,既要“筑巢引凤”完善设施,更要“固巢养凤”健全机制,让新就业群体在“冷可取暖、热可纳凉”的物质满足中,收获“被看见、被尊重”的精神归属。让“幸福安康暖心驿站”真的暖心,这或许正是一座城市的文明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