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北起吉河坝社区、南接三河村的12公里示范线为轴,联动4个村(社区),惠及2210户7694名群众……自“千万工程”示范线建设启动以来,吉河镇以“后来居上”的魄力,紧扣“康旅小镇、休闲吉河”目标,将其列为头号工程加速推进。一场从环境整治到产业升级、从文化重塑到民生改善的深刻蝶变在此上演。一条串联起美景与民生的“幸福线”正徐徐展开,宜居宜业的乡村新图景日渐清晰。

党建引领,铸就坚强组织保障

吉河镇始终坚持“千万工程”推进到哪里,党组织就扎根到哪里。为打赢这场硬仗,镇党委创新实施“双组长”机制,由书记、镇长牵头挂帅,成立工作专班,下设“五组一办”,将全线划分为4个作战片区,抽调37名精干力量集中办公,倒排工期、挂图作战,确保事事有人管、处处有人抓。

责任体系纵深到底,班子成员包联到村,干部组队包联到户,通过“1名干部联系3户”的精准模式,靶向攻坚。面对“重点户”“难点户”,镇主要领导带头入户,现场破解难题。高效的“周调度、月评比”机制与镇纪委的全程督导相辅相成,营造出“干有动力、看有压力”的争先氛围,为示范线建设提供了最坚实的组织屏障。

科学规划,指引产居融合新路径

在“千万工程”的建设进程中,吉河镇绝非盲目地大拆大建。镇党委政府秉持“原生态、低成本、有特色”的发展理念,明确提出要“留住吉河的魂”。在专业团队的指导下,经过深入调研和广泛征集民意,一份科学的规划蓝图成为施工建设的根本遵循。

产业是乡村振兴的核心引擎。项目紧扣“生态优先、农旅融合”主线,力推“一村一品”:自力村200亩中药材地龙养殖基地完成土地治理,加工厂加紧建设;15000m³陆基水产养殖项目预计年底投产;60万羽蛋鸡养殖项目已完成选址。同时,8户农家乐和1户民宿的提升改造正有序进行,9户经营主体被纳入培育范围,真正让“建示范线”与“富老百姓”齐头并进。

基础设施是推动发展的“先行官”。如今,沿线道路升级改造已全面完成,坑洼变通途;3处生态停车场、2座高标准公厕、3处口袋公园以及70个均匀分布的垃圾分类房已全部投用,极大提升了村民出行与生活的便利度,为产业发展铺平了道路。

群众参与,激发共建共享内生动力

吉河镇党委政府深知,群众是乡村的主人。在“拆违建、清四乱、除残垣、建家园”行动中,联村领导带队逐户摸底,通过院落会、小组会等方式倾听民声,为每户量身定制整治方案,让群众从“旁观者”变为“参与者”和“主导者”。

面对门前乱堆乱放的“老大难”问题,镇村干部不仅讲政策、绘蓝图,更挽起袖子帮群众搬杂物、整庭院。自力村王大叔感慨道:“干部帮我把柴火码得整整齐齐,院子看着舒心多了!”工作中,镇上坚持“一把尺子量到底”,公平公正、依法依规。对经反复沟通仍无效的极少数,依法联合拆除;对大多数群众则用真诚化解顾虑,最终124户拆违(危)治乱任务全部顺利完成,赢得了群众的广泛理解与支持。

生态赋能,实现乡村风貌美丽蝶变

吉河镇的“美颜”秘诀,在于低成本、巧投入、可持续。沿线5公里公共区域选用红叶石楠、月季等本地苗木,既降低了成本,又拓宽了苗圃销路,并通过“三年包活”协议确保长效绿化。主线安装的220盏太阳能路灯,点亮了村民回家的路。

建设中,废弃材料也被赋予了新的生命:河边石块垒成了道路花栏,废弃的石磨、坛罐变成了房前屋后的精致小景,竹木围栏圈出了一个个“小菜园”“小果园”。165户村民利用闲置角落发展庭院经济,实现了“小投资”换“大回报”,守住了乡土味和生态底色。

为确保成果长效,镇上还建立了人居环境整治长效机制,实施以奖代补,依托“二五”工作法和“主题党日”活动持续开展整治。高水社区为群众提供农具集中存放点,结合垃圾屋建立起“户分类、村收集”的清运机制,彻底解决了垃圾乱倒、杂物乱堆的顽疾。

如今的吉河镇,道路宽、庭院净、产业兴、笑脸盈。一条示范线,串起了发展线与民心线。接下来,吉河镇将持续推进“千万工程”收尾工作,让“康旅小镇、休闲吉河”的图景愈发鲜活生动,让这条示范线真正成为串起美景与民生的“幸福线”。

作者:宋兆芬

编辑:杨梦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