区委全委会精神解读??聚焦2021年是实施“十四五”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的第一年。

2月7日,汉滨区委全委会上强调,2021年经济社会发展重点任务有六大方面。

经济高质量发展着力推进(一)

紧扣高质量发展主题,统筹推进“六保”“六稳”政策落实和区域优势产业延链、补链、强链,强化龙头培育、创新驱动、数字赋能,推进一二三产加快互补链接、融合发展。

坚持产业先行

立足全区现代农业、循环工业、现代服务业发展基础,持续推动区域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

特别要高度重视“三个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加大与中国富硒产业研究院等科研院所的深度合作,加速富硒产业标准制定、产品开发、冷链保鲜、仓储物流、品牌打造、市场营销、基地建设力度,着力提升百亿富硒食品产业集群的产业内涵、整体质量和综合效益;

加快西北纺织服装产业城和毛绒玩具文创产业中心建设,着力引进一批以服装、鞋帽、箱包为终端产品并互为上下游的企业,聚集一批研发、生产、加工、销售互为配套的优质毛绒玩具文创企业,在打造百亿纺织服装(毛绒文创)产业集群上取得新进展;

依托现有新型材料骨干龙头企业,强力延链、补链、强链,努力在打造百亿新型材料产业集群上实现新突破。

立足中心城市区位优势,加快推动餐饮、住宿、商贸、家政、育幼、养老、康养等生活性服务业向高品质、多样化发展。

强力促进现代金融、研发设计、文化创意、冷链物流、信息服务、商务会展等生产性服务业占领高地、扩张壮大;

积极引导网红经济、直播带货、生鲜配送等新经济、新业态快速、健康发展。

大力发展数字经济,加快城东数字经济产业园建设,打造汉滨高质量发展新引擎,着力推动产业数字化、数字产业化。

持续推进观光游、休闲游、度假游,带动假日经济、夜间经济高质量发展。

强化项目支撑

牢固树立“大抓项目、抓大项目、狠抓产业项目”的鲜明导向,坚持领导带头抓谋划、全员行动抓实施,推动形成“以项目看实绩、以项目比高下、以项目论英雄”的思想共识和行动自觉。

紧跟中省市政策导向、资金投向、产业方向、空间布局,紧盯主导产业、优势产业、支柱产业的建链、补链、延链、强链,无中生有、有中生优,谋划项目、包装项目、储备项目,强化项目工作考核,确保在对上争取项目上实现新突破,在招商引资上开创新局面。

强力推进147个年度区属重点项目,高效做好手续办理、要素协调、环境保障等服务工作,以高质量的项目工作支撑高质量的发展需要。

着力做强平台

坚持把五里工业集中区、城东新区、现代农业园区作为全区经济发展的主战场,举全区之力,集全区之智,持续提升打造。

五里工业集中区重点要加快推进路、水、电、气、讯等基础设施配套,着力推动金融、会计、品牌、出口、中介、信息、培训等服务功能完善,深入推进集中区管理体制、机制改革,不断提升集中区承载能力、孵化能力和服务水平。

城东新区重点要围绕建设“湖城一体、产城融合、生态宜居、创新引领”的山水新城目标,加快重点市政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设施建设进度,大力吸引开发城东、投资城东、支持城东的各类要素加快聚集,释放洼地效应。尤其要推动康养医疗、文化体育、产业孵化等核心功能区建设取得实质性进展。

现代农业园区主要是按照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的思路,以打造农业全产业链为抓手,持续巩固、增强、提升220个现代农业园区,用足用活用好各类园区扶持政策,加大项目资金投入,支持一批经营主体强、发展基础好的园区发展产地农产品加工、完善仓储保鲜冷链、加快“两品一标”认证和名优品牌培育,确保持续健康发展。

脱贫攻坚成果巩固拓展 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 着力推进(二)

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和省市相关部署,系统谋划、统筹推进,确保有序有效衔接、高效推进。

毫不松懈地防止返贫和新致贫

严格落实“四个不摘”要求。保持现有帮扶政策、资金支持、帮扶力量总体稳定。

省市具体政策明确前,区委常委包片区级领导联镇机制、区直部门包村机制、四支队伍帮扶机制、第一书记驻村工作机制、区镇两级脱贫攻坚领导机构运行机制保持不变,省市相关政策明确后,适时进行调整完善,确保工作不留空档,政策不留空白。

健全防止返贫监测帮扶机制,抓好脱贫不稳定户、边缘易致贫户常态化监测预警和分类帮扶,做到工作责任实、监测发现早、帮扶措施硬、政策兑现准、帮扶效果好,坚决防止规模性返贫。

持续强化易地搬迁后续扶持

接续实施《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发展实施方案》和15个专项方案。

有序完善搬迁安置社区公共服务和基础设施配套,巩固新社区工厂发展成果,推进小库房、小市场、小超市、小菜园、小工厂等“五小”工程,促进搬迁群众加快融入。

坚持党建引领,不断健全机制,提升社区在便民服务、民风塑造、保障维权、矛盾调处、信息公开、物业管理、应急处突等方面的服务水平。

持续做优做强新社区工厂,确保搬迁群众稳得住、有就业、逐步能致富。

持续强化稳岗增收

持续发展壮大扶贫产业,提升产业发展水平和带贫效益,加大消费帮扶,做到能产出、有销路。

持续做好脱贫人口稳岗就业,健全劳务输出监测服务机制,实时掌握脱贫群众就业和收入状况,因地制宜、因人制宜跟进就业帮扶措施,确保满劳力稳岗就业、弱劳力和半劳力就近就业。

加强扶贫资产和项目管理,规范小额信贷、公益岗位管理,确保持续发挥效益。

稳扎稳打推进乡村振兴落地见效

认真总结脱贫攻坚领导体制、工作体系、政策举措、考核机制等方面的成熟经验,借鉴国内乡村振兴先行地区的成功做法,吃透中央和省市关于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战略的最新体制机制建设要求,科学建立乡村振兴领导体制、工作体系、运行机制,规划先行、示范引领、梯次推进。

积极打通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政策堵点,围绕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抓紧对下调研、对上衔接,争取纳入国家和省上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区)。

切实做好财政投入、金融服务、土地保障、项目支持等方面的政策衔接,确保乡村振兴有力有序有效推进。

区域城乡融合发展 着力推进(三)

深刻把握新型城镇化规律、城乡建设规律,立足汉滨市区一体、四区同域的特殊区情,深化全域汉滨理念,系统谋划新型城镇化和乡村振兴战略,统筹推进城区、川道、两山协调发展,融合发展。

切实做好区域城乡融合发展的顶层设计

按照习近平总书记关于“强化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加快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新型城乡关系”的要求,

结合“十四五”规划纲要(草案),抓紧配套编制全区人口布局规划,统筹完善国土空间规划和农业农村、教育体育、交通运输等15个专项规划(草案),

启动编制乡村建设行动规划、重点村实用性村庄规划和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五年行动方案,引领公共资源在区域内实现优化配置,强化产业发展、基础设施、公共事业区镇村统筹,加快形成区镇村功能衔接互补的建管格局。

统筹协调推进三级城镇体系建设管理,强化中心城市主场意识,自觉担负建设管理主责。

强化重点项目保障,持续发力管控“两违”,合力保障市政项目、棚改项目、老旧小区改造项目顺利实施。

以城市创建为切入,加快推进中心城区网格化、精细化、数字化管理,加大城市出入口、城中村、城乡结合部环境综合整治,大幅提升城市管理水平。

积极加强与高新区、恒口示范区、瀛湖生态旅游区对接沟通,主动融入陕西自贸区协同创新区建设,推动“四区”互补融合,协同发展。

一体推进镇村建设

抢抓国家实施乡村建设行动和省上实施城镇建设三年行动政策机遇,坚持规划引领,因地制宜确定建设重点,持续深化“五镇十村”建设,加快集镇和社区基础设施、产业设施完善提升,稳扎稳打,久久为功。

结合乡村振兴示范镇建设,启动建设一批集镇功能完备、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的中心镇,增强服务、带动、辐射能力。

启动实施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行动,一体化推进农村垃圾、污水、厕所专项整治,坚持按照串点连线成片的思路,规划新建改造一批污水处理、垃圾治理、卫生改厕、村庄绿化项目,让新环境、新产业、新服务、新民风、新生活成为农村新型社区的标配,让“一村一业、一村一园、一村一韵、乡愁可寄”成为村庄建设的灵魂。

区域生态文明建设着力加强(四)

深入贯彻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牢记“人不负青山,青山定不负人”的殷殷嘱托,认真落实“三线一单”生态环境分区管控体系,加快补齐生态环保基础设施短板,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持续提升生态环境质量。

坚决当好秦巴生态卫士

始终把秦岭生态环境保护作为重大政治任务,巩固秦岭生态整治成果,加快构建“生态红线+自然保护单元”秦岭和巴山生态保护体系。

依法推进秦岭和巴山保护区矿权有序退出,严禁在核心保护区、重点保护区勘探开发矿产资源和开山采石。

加大晏坝、双龙片区等重点矿山治理和生态修复。

健全常态化、长效化保护督查监管机制。

持续加大联合执法和责任追究力度,严厉打击“五乱”等违法行为。

深入推进国土增绿

扎实推进林业工程项目,持续推进重要区域、集镇周边、景区沿线、社区周围绿化美化,持续推进全域绿化。

加强森林资源保护,建立区镇村三级林长制,实施森林资源网格化管理,维护好区域森林生态安全。

持续打好蓝天、碧水、净土保卫战

紧扣“减煤、控车、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全力打好治污降霾攻坚战;

全面落实《安康市汉江水质保护条例》,强化“河湖长”制,扎实落实汉江流域“十年禁渔”要求,推进汉江流域生态环境综合治理、系统治理、源头治理,加强瀛湖、月河和饮用水源水质保护,突出抓好蒿坪河流域治理和生态修复。

持续加强农业面源污染和工业点源污染管控,确保汉江及其主要支流出境水质断面持续达标,确保“一泓清水永续北上”;

强化土壤污染源头防控,加大治理力度,确保青山常在、绿水长流、空气常新。同时,积极参与全国统一碳排放交易市场,全力推动我区丰富的森林碳汇参与碳排放交易,产生经济效益。

人民群众生活品质 着力改善(五)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高品质生活”,为我们更好践行党的根本宗旨,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提出了新的要求。要围绕创造高品质生活,从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就业、教育、医疗、文化等领域抓起,尽力而为、量力而行。

把稳定就业摆在突出位置

完善公共就业服务信息平台,开展好稳岗就业动态监测,及时提供就业服务。

建立汉滨籍农民工集中地协调联系机制,提升劳务输出组织化程度。

挖掘工业集中区、现代农业园区、新社区工厂、中心城区就业空间,推动群众就地就近就业。

切实完善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帮扶、退役军人创业优惠政策、易地搬迁群众后续就业技能培训,统筹做好困难群体就业。

尤其要精准开展职业技能培训,落实“订单式培训”和“定向输送”等政策,市场需要什么样的岗位就培训什么,倾力打造几个立得住、叫得响、效益好的汉滨劳务品牌。

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

统筹推进幼儿教育、义务教育、高中教育、职业教育、特殊教育协调发展,力促学前教育扩容提质,推动义务教育城乡一体发展,推进普通高中教育优质发展,提升职业教育发展水平,持续开展“择校热”治理,精心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努力办好人民满意教育。

高度重视人民健康

持续加强医疗卫生基础设施、服务体系、人才队伍和医药卫生信息、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

有序推进医疗卫生体制改革。

着力完善提升“互联网+医疗健康”平台,推进远程医疗服务覆盖社区卫生服务机构、镇卫生院和村卫生室,不断提升基层医疗服务能力和效率。

启动全民健身示范区创建工作,创新开展各类体育赛事活动,形成全民健身的浓厚氛围。

不断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扎实推进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深入实施文化惠民工程。

加快健全文化产业体系,发展数字文化产业,推动各类文化市场主体发展壮大,加快文化产业转型升级,以高质量文化供给丰富人民群众多样性的文化需求。

切实做好优抚安置、民族宗教、养老、医保、低保、救助等工作。

区域社会治理水平 着力提高(六)

要认真落实总体国家安全观,突出更高水平的法治汉滨、平安汉滨建设,有效防范和化解各类风险挑战,不断提升区域治理能力和治理效能。

提升依法治区水平

严格落实党政主要负责人法治建设第一责任人责任,全面推进依法治区工作。

严格规范公正文明执法,增强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支持司法机关公正司法,全面推进党务政务公开,打造“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

开展新时代平安法治乡村创建,实施农村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建设工程,推进综合行政执法改革向基层延伸。

大力开展“八五”普法宣传,不断增强全民法治观念。

提升平安汉滨建设质量

以全省“平安鼎”创建为抓手,加快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推动社会治理力量下沉,努力实现政府治理同社会调节、居民自治良性互动。

常态化推进扫黑除恶,严防黑恶势力死灰复燃。

加强信访基础业务规范化建设,畅通和规范群众诉求表达、利益协调、权益保障通道,多措并举化解重复访和信访积案。

严格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深入开展安全生产专项整治。

加强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执法,强化疫苗等高风险重点产品监管。

深入整合全区在智慧城管、智慧城建、智慧村镇、智慧社区、智慧医疗、智慧校园、智慧扶贫、智慧党建等各领域的资源,推动全区社会治理体系架构、运行机制、工作流程智能再造,用足用好三级综治中心平台,把各行业平安汇聚为全区平安。

切实防范化解重大风险

加强应急指挥体系和应急救援队伍建设,强化应急救援物资储备、装备配置,不断提升应急救援能力。

强化重点领域安全防范,坚持把粮食安全责任落实到具体地块、到日常工作,强化乱占耕地建房问题整治,坚决遏制耕地“非农化”,防止“非粮化”。

严控政府债务规模,严厉防范和打击非法集资、金融诈骗等违法犯罪行为。

加强信息网络监管,营造安全可信的网络环境。

切实抓好疫情防控,坚决落实落细各项严防输入措施,筑牢常态化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