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北街位于安康老城东北部,北邻汉江,南接老城核心区。因街道狭窄(宽度不足5米)且位于大北街东侧,规模较小,故得名“小北街”。小北街的原名本叫宝丰街。清康熙五年(1666)时,在此段城墙间开了一处城门,并命名曰“临川门”(后亦俗称为小北门)。此城门的开启,不仅为与之相邻的“通津门”(现大北街)外码头上的货物中转开辟了一条运输通道,也使得宝丰街于交通地利方面受益匪浅。许多人大约也是为了攀附大北街在商贸活动中的繁荣与兴盛的境况。于是便与“大”相对而称其为“小”,“小北街”也就因此而流传至今。
小北街是历史的流转,也是一代人记忆的承载,在他们眼中,小北街是这样的....
大北街社区居民 来庆福:“几十年前,小北街的红火,你们年轻人估计想都想不来,那时候从街头到小北门码头,青石板路上全是人,每天天不亮,码头就传来船工号子,排客把桐油、生漆从山里运来,堆在货仓里,再装船沿下游供货,太红火了。小北门大的驿站有三家,天天爆满,小北门的门垛子封在现在的城堤下,老人说,小北门的城墙都是用酒米汁子混着黄土和沙,筑起来的。”
大北街社区居民 马金强:“七几年的时候,渡口的船络绎不绝的,从小北门渡口经过的船一直要走到丹江去,竹子编的纤绳一上岸,挑夫、贩子、买东西的、卖东西的...都涌上来了,卖小吃的从早上的四五点到夜里凌晨两点没断过,卤莲菜、揪糍粑、腊牛肉、炸油糕、炕炕馍...各种各样的小吃数不尽,客商多了,就有了会馆,安徽的、黄州的、湖北的,在小北街买地盖房,前店后仓,收安康的东西拉回去卖,又把他们当地的东西卖过来,不少赚钱!”
大北街社区居民 刘登荣:“当年小北街是安康的‘钱窝子’!手工业管理局、药材公司、老税务局、金库都在这边,顾家、邹家院子墙头比两层楼还高,雕花门廊下挂着各式各样的山货样品。紫阳的茶、旬阳的梨...还有其他县上的特产,一应俱全,红火的不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