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日的徐家沟村

暖阳轻抚山野

桃林如霞似锦

相间油菜花织就金毯

清溪潺湲、新楼错落

勾勒出一幅山水田园画卷……

这个曾经“守着富家河未致富、望着桃花源未结缘”的城乡结合部,近年来以“桃花经济”为笔,“富水资源”为墨,在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上落下浓墨重彩的一笔。

(美丽富家河畔的徐家沟村)

暖心工程,破解群众急难愁盼

“以前娃娃上学得蹚水,冬日里冻得直哆嗦,现在有了过水桥,孩子们干着鞋就能上学了!”

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建民街道徐家沟村村民徐建国,内心颇为歉疚地站在“过水桥”上,望着嬉笑过往的孩子们,眼眶湿润了。前些年,他在村委会红脖子涨脸骂村干部“不作为”。

去年,汉滨区工商联驻村工作队初来乍到,看着重车飞驰,道路坑洼,灰蒙蒙的村貌,也是倒吸一口凉气。尤其听到沟里起伏不平的道路,雨天不仅容易摔跤,还让娃娃蹚水上学的消息,更是忧心忡忡。于是,包联部门将协助村委会跑项目、搞协调当做头等大事。经多方努力,历时三个月建成了跨越沟壑的三座“过水桥”,彻底解决了徐家沟村五、六、十一村民小组40余名学生的上学难题。辗转几个村的驻村老队员陈向阳,颇为感慨地说:“只要真抓实干,真心换真情,群众再难的问题也会迎刃而解。”

与此同时,十二组正在如火如荼地进行洁水工程,村干部爬到蓄水塔的顶部,清理被枯叶覆盖的井盖。将富家河的水引到山上,难度极大,村组青壮年大多外出打工,常年留守的只剩下老人、妇女、儿童,要喝上城里人的一样干净自来水,还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村干部检查蓄水塔

让清冽的干净水直通79户村民家中,就必须建成蓄水池中转,通过积极争取的安全饮水工程顺利实施,并在春节前完工……“拧开水龙头就能喝上甘甜水,再也不用为‘等水’发愁了!”80多岁的独居老人杨成发,以前靠着接雨水和村干部送水过日子, 如今捧着哗哗流淌的自来水,笑得像个孩子。

截至目前,全村安全饮水率达100%。

桃花为媒,激活乡村发展动能

“前些年,徐家沟村的桃花‘养在深闺人未识’,村民守着美景却过着紧日子。”村委会副主任陈光跃语气中,充满了难以掩饰的兴奋。

(桃之夭夭)

如今,徐家沟借安康桃花源的文旅IP,盘活闲置土地,构建“桃林+鱼塘+采摘园”的立体农业矩阵:春赏花、夏摘桃、秋捕鱼,四季产业无缝衔接。

阳光洒在清澈的塘水之上,波光粼粼如碎金闪烁。岸边垂柳依依,树影婆娑。一群群色彩斑斓的鱼儿在水中欢快地穿梭嬉戏,时而跃出水面,溅起晶莹的水花。几位村民站在塘边,动作娴熟地撒下饲料,他们脸上洋溢着丰收的喜悦 ,眼角的皱纹都因笑意而更深了。塘主笑着说:“去年搞起了鱼塘养殖,我承包了两亩,一年下来赚了三四万块钱,比种地收益还要好!”

(勤劳的杨富根夫妇)

杨富根养了30头本地牛,苞谷杆做草料、苞谷麦麸做精伺料,每年出栏一半,能卖十七、八万元,过上了幸福生活。

腰包渐渐鼓起来的徐家沟人,开始思考如何让家园美起来。村里鼓励村民在房前屋后的空地打造小花园、小菜园。不仅美化了居住环境,还让村民实现了蔬菜自给自足。

“桃花依旧笑春风”。窗外的桃花正簌簌落在新刷的白墙上,年逾50岁的徐恒广,算起账来眉开眼笑:“土地流转有租金,果园分红有股金,大棚务工有薪金,一年能挣3万多元!”

生态打底,绘就宜居宜业景胜

李世民家的三层小楼,白墙黛瓦间透着陕南民居的古朴,落地窗与太阳能板的加入,让老宅在桃林中焕发新生。

“以前住土房怕下雨,现在不用愁了。”一株老桃树花开正艳,老李边说边展示手机里的“最美庭院”评比照。近年来,村里运用“二五工作法”即周二“大清扫”、周五“回头看”,清理垃圾、改造厕所、治理污水,设立积分超市,让村民用垃圾分类积分来兑换生活用品,人居环境焕然一新。

“33.44亩被搁置荒坡复垦,190余亩光伏板发电4000兆瓦,带动脱贫户及监测户134户485名村民,集体资产积累达三百万元,其收益全部用于公益事业。”联村领导、建民街道纪工委书记王刚,在振兴规划联席会上介绍道。


(桃花源对岸生机盎然的油菜花)

“富家河的清流不仅滋养了桃林,更激活了沉睡的生态资本。徐家沟成功破解了山区乡村 ‘有水无财、有景无钱’的发展困局。”安康市农业农村局有关负责人评价道。

文化铸魂,培育文明乡风沃土

傍晚的文化广场上,村民们正热火朝天地排练着“村晚”,锣鼓声、欢笑声交织在一起,自编自演的《桃花谣》赢得阵阵喝彩。

富家河瀑布)

徐家沟村倡导崇德向上的孝义文化,让村规民约“上墙”更“上心”。王大爷感慨地说:“现在村里狠刹份子风,不攀比不炫耀,吵架的少了,互相帮助的多了。”村里成立了志愿服务队,专门帮助孤寡老人和留守儿童解决生活难题。汉滨区工商联推进“万企兴万村”行动,让3名寒门学子获得了“曙光基金”资助,圆梦高等学府,牵线搭桥民营企业支持“千万工程”……桃花宛如邻里和睦的象征,静静见证着这份温暖与美好。

“以前过年就是打牌喝酒,现在大家都爱来广场上跳舞、唱歌,日子过得有滋有味。”广场旁的图书室里,几位老人悠闲地翻阅书籍,汲取知识的养分。村监委会主任汪凤芝说:“村里定期组织文艺演出、电影放映和技能培训,村民的文化生活日益丰富。”

夕阳为桃林镀上金边,村会议室里讨论正酣。“今后,我们要开发桃花观赏、农事体验、民俗文化等旅游项目,办起休闲农家乐,发展乡村旅游,让更多的村民在家门口致富。”徐侠的笔记本记得满满当当。

【笔者手记】

三座过水桥跨过沟壑,让 40 名孩子告别了蹚水上学的艰辛;79 户村民的自来水流进灶台,终结了靠天吃水的时代。这些数字背后,是村集体资产从零到 300 万元的积淀,为产业振兴夯实了坚实基础。徐家沟村的蜕变,印证了汉滨区工商联“民生无小事,枝叶总关情”的帮扶初心,也讲述了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汉滨故事,这正是千万中国乡村的缩影——以民心为桥,以甘泉为墨,在乡村振兴的蓝图上书写新时代的“桃花源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