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半云榜》是安康出征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和冲击全省重大文艺精品奖的汉调二黄现代大戏。
初听此名,着实一头雾水。“半云榜”是个什么榜?半云又是一朵什么“云”?苦思瞎猜半晌无果,只好作罢。国庆前夕,喜闻《半云榜》历经近半年精心编导、置景、排练就绪,要在安康汉江大剧院试演,胃口立即被吊了起来,幸获安康市汉滨区文旅广电局、汉调二黄研究院领导力邀观赏,遂达心愿以解心中之惑。
故事讲述了一位自强不息的农村女性高小寒,为完成已逝丈夫向全村人许下的承诺,捍卫丈夫古榜荣誉,忠贞不渝,独自承受巨大痛苦,勇挑创业重担,冲破重重困难,完成丈夫的遗命,带领村民致富的故事。剧中,主人公高小寒无论是面对曾经的暗恋者、现在的竞争对手杨大鹏之间恩怨纠葛,还是小叔子的游手好闲、颓废不争、怀疑抱怨,或是乡亲们的质疑、逼问,又或是面临巨额赔付资金的巨大压力,她委屈过、迟疑过、退缩过、悲观绝望过,甚至对曾经坚定不移的信仰动摇过,但她都以一位女性柔弱的肩膀和坚定的信念扛下来了。可以说,整部剧目情节紧凑、故事感人、剧情跌宕、高潮迭起、引人深省,戏剧冲突合理,艺术张力十足,正能量爆棚,是一台十分难能可贵的时代大戏,也让汉调二黄这一古老艺术以全新的形式呈现出令人惊喜的艺术效果。品味此剧,感触良多,主要有四个方面的感悟。
一是传统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有持久生命力。随着时代变迁,人们的欣赏习惯发生巨大转变,加上市场经济和现代传媒业的冲击,传统戏曲除了研究鉴赏和文化符号的作用外,对现代观众的吸引力越来越小。古老的汉剧艺术从20世纪九十年代起步入了发展低谷,面临失传危险,解放后陕西全省组建的13个汉剧团纷纷解散,安康汉调二黄研究院(原安康汉剧团)成为全省唯一保留并不断发展的专业院团。在汉调二黄的传承保护上,该院除了在市、区党委政府的支持下对传统剧目、唱段、曲谱开展了一系列抢救性保护工作外,特别注重聚焦改革开放、移民搬迁等时代主题和时政大事,把全新创作演绎现代剧目作为传承弘扬汉调二黄的重要手段,用传统艺术演绎时代主题、聚焦时代热点,创作出了《马大怪传奇》《莲花碑》《风雨赵家楼》等一系列紧跟时代潮流、传递新风正气的精品佳作,多次在陕西省艺术节及多个汇演中斩获大奖,深受基层群众特别是戏曲爱好者的喜爱,成为安康地方文化脍炙人口的代表作,经久不衰。实践证明,传统艺术只有紧跟时代潮流,才能在新型媒介高速发展,信息传播渠道立体多样,群众欣赏审美水平不断提高、文化艺术需求不断丰富多元的新时代背景下,重新焕发出持久的生命力,历久弥新。《半云榜》正是诞生在这种创作理念下的时代力作,作品聚焦脱贫攻坚、安康新民风等当下工作,以戏剧张力和艺术魅力再现了陕南农村群众奋力发展产业,力求改变贫穷落后面貌的奋斗精神和淳朴善良、勤劳厚道的清新民风,向外界展示了一个扑面而来的安康脱贫攻坚史诗画卷,描绘了乡村振兴战略的美好蓝图,传递了安康人民奋力打造生态经济强市和陕南首善之区、民风高地的信心决心。
二是舞台戏剧只有紧贴群众生活,才有巨大吸引力。随着信息时代的到来,人民群众娱乐体验的方式虽然越来越丰富,但渠道却越来越“单一”,特别是智能手机的诞生,正逐步淘汰电视机、收音机、光碟机、电脑、报纸、mp3、mp4等传统媒介,可以说“一机在手,要啥啥有”,人们走到哪里都在刷手机!传统的娱乐方式和获得渠道面临空前生存压力,纷纷开始尝试转型,不断开拓创新,力求生存之道。比如电影艺术,其最大的优势是愈来愈成熟的产业链条,高端的电脑特效技术和3D画面拍摄制作技术,以及环绕立体音响等给观众带来的强烈视听冲击,这些是在电视、电脑、手机上无法获得的感官体验,因此电影艺术历经了二十世纪末电视普及走入低谷的沉迷后,在本世纪初再次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市场也越来越臻于完善成熟。那么,舞台戏剧艺术的出路何去何从?虽然舞台艺术的现场也会有声光电、音效音响、烟雾焰火特效等元素的加持,也能够给观众带来身临其境的良好体验,但舞台艺术囊括了演唱会、音乐会、话剧、脱口秀、传统曲艺、传统戏曲等诸多门类的庞大体系,而且受限于场地承载能力、运转成本和票房收入比例等因素的压力,受众群体有限,竞争和生存压力空前。如何吸引观众、留住观众是舞台艺术面临的共同问题。只有贴近普通群众生活,关注人生百态,演绎身边小事,才能激起观众兴趣,吸引观众关注,引起观众共鸣。《半云榜》正是这样的一台戏,虽然故事情节是虚构的,但是讲述的正是陕南农村的故事,身边的故事!打工、包工程,种茶、办茶厂,懒散而梦想不劳而获的小叔子,跟在老板身边专欺负人的“马仔”,从小受苦而后发达却迷失自我、好显摆的穷小子,不讲理而碰瓷的邻家大嫂,威信高、正义感强、爱训斥人的家族长辈,信念坚定、一根筋,用苦拼苦干赢得人生的创业者……人们挣扎在传统道德约束和时代发展带来的利益追求之间,不断寻找和调整人生方向,有的清醒、有的迷失,而邪最终不能压正……哪里没有这样的人和事?哪里没有这样的场景和剧情?如此触手可及的人物,如此真实可见的故事,每一位观众虽坐在台下,却又怎能不身处其中,跟随剧情一同“呼吸”?
三是表现形式只有紧扣独有韵味,才有深厚感染力。中国戏曲有360种,色彩纷呈,很多方面互相学习借鉴,但音乐是区别剧种与剧种之间的主要特征。汉调二黄的魅力在哪里?关键就是其独具特色的音乐韵味。《半云榜》有跌宕起伏的故事情节、美轮美奂的舞台设计、婉转悦耳的曲调、优美精妙的唱腔,融合了歌唱、舞蹈、灯光、音响等多种舞台表现元素,将汉调二黄的风采展现得淋漓尽致,而最值得称道的就是其音乐和剧情的完美融合。在整场剧的音乐中,武场打击乐起着主导作用,鼓板、大锣、小锣、铙钹,还有大堂鼓和小堂鼓,以极强的节奏音响贯穿全剧、带动全局,无论是对开场的“点煤气罐”闹剧、还是“掉包茶叶”、结账“逼宫”、封榜风波,直到最后的真相大白、成功招商,强烈的节奏感,调节着表演的节奏、带动着唱念的韵律,渲染着环境气氛,烘托人物的思想感情,牢牢抓住观众的情绪,在整场剧中发挥着主导和指挥作用。而文场的京胡、二胡、月琴和笛子、三弦、唢呐等吹管乐器随着剧情推进时而高亢紧促、时而婉转凄迷,起伏交替,负责带动着整个舞台的氛围和观众的情绪,让观众能够时刻融入剧情。在曲乐的创编上,《半云榜》的曲风既能根据人物情绪和剧情做到选词配乐和倚声填词并举,保留了传统曲牌的古老韵味,又融入了陕南民歌小调和现代音乐的元素,为枯燥的对白和空洞的场景赋予了灵韵,清新典雅、余音绕梁,让人回味不已。在唱腔设计上,《半云榜》更是让人惊喜地感受到作曲编曲家的匠心独具,剧中为不同性格特点的人物设计了不同风格的唱腔,即充分保留了“二黄”唱腔的流畅、舒缓,根据情绪伸缩加花,变幻出很多节奏形,用以表现女主角叙说、忧伤、感叹等不同情绪,还运用了“西皮”曲调的跳跃、活泼、刚劲有力,以表现剧中人物杨大鹏的意得志满,更以“反二黄”唱腔的缓慢凄美旋律,表现了女主角高小寒面对“逼宫”、绝望无助时的低落情绪。在念白上,《半云榜》的设计以陕南方言为主,保留了汉调二黄散文体语言的念白特色,或急或缓,娓娓道来,极具音乐性、欣赏性,听起来有很强的节奏感和美感,让再平常不过的人物对白变得窈窕跳跃、极具韵致、美感十足。总之,独具魅力的汉调二黄音乐赋予了《半云榜》以灵性之美和强大的感染力,这也是该剧的最大亮点。
四是文化传承只有紧抓人才储备,才有不竭新活力。《半云榜》不但让人再次领略了汉调二黄的风采和魅力,更让人看到了这门古老艺术未来的无限希望。本剧整台都是由汉调二黄研究院新世纪以来先后招录的两批学员班演员扮演。女主角高小寒的扮演者马静、杨大鹏的扮演者胡明飞,以及“大叔高中山”刘枭、“小叔子罗云宝”景亮、“阔太太刘成凤”冯尚丽、“马仔刘幺儿”马潇雅、“胡嫂子”王婷等角色都给人留下了非常深刻的印象,这一众演员都是2000年后招录的第一批学员班的青年演员,他们如今早已褪去懵懂少年的青涩,逐步成长为汉调二黄艺术的中坚力量,在剧中的表演张弛有度、拿捏到位、功底显见,而张文等老一代演员则在剧中客串“粤商”等戏份不重的角色,以其丰富的舞台经验继续发挥着传帮带“稳场”作用,其他角色均由2000年后第二批进院的年轻演员扮演,他们如今也已逐渐成熟,更不乏个别佼佼者已脱颖而出,开始担纲大戏。这批年轻演员,随着他们年纪的增长,对戏曲表演理解正在进一步加深,对汉调二黄的唱腔、道白领悟会更加深入,包括乐队伴奏技术的进步,对汉调二黄音乐的理解也在逐步加深,更多的后起之秀也在跟上,从这台戏里再一次看到他们的成长,由此能预料他们的发展未来可期,他们正在不断努力、不断成长的路上,他们是汉调二黄的希望,我们庆幸当年党委政府的英明决策和鼎力支持,才使得汉调二黄传承后继有人。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曾多次提到文化自信,“文明特别是思想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可以为治国理政提供有益启示,也可以为道德建设提供有益启发”,“我国今天的国家治理体系,是在我国历史传承、文化传统、经济社会发展的基础上长期发展、渐进改进、内生性演化的结果”;“没有文明的继承和发展,没有文化的弘扬和繁荣,就没有中国梦的实现”。
我们期待,《半云榜》的成功上演,能吸引更多的青年朋友关注、热爱汉调二黄,加入传承弘扬汉调二黄的队伍,让这门古老艺术永葆青春、发扬光大,为家国民族的“文化自信”增添一抹亮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