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1日,由中共中央宣传部、文化和旅游部主办的2021年新年戏曲晚会在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综合频道播出,我区汉调二黄研究院及湖北武汉等五地专业院团联袂演绎的汉剧《龙凤呈祥》选段中,我区青年演员陈珊精彩亮相,这也是安康汉调二黄演员首登央视舞台。
汉调二黄于2006年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近年来,安康市汉滨区推出多项有力举措保护和传承汉调二黄,规范管理,建设专业队伍;选拔小演员,练好童子功;调动社会有效力量,积极扶持民间文艺社团。同时,不断丰富公共文化建设内容,持续创作、演出老百姓爱看的好作品,切实让汉调二黄成为安康响亮的文化名片。
汉调二黄也称陕二黄、山二黄、“靠山黄”,或“二黄戏”,陕西省汉族戏曲剧种之一。流行于陕南和陇东。是二黄腔调从湖北沿汉水进入陕西而形成的,汉调二黄因它是在汉水流域由西皮、二黄结合形成,故又多称“汉调”。解放初期,为与皮黄系统各剧种通用名称相统一,在安康地区又有“陕西汉剧”之称。
汉调二黄音乐唱腔,与皮黄系统各剧种基本相同,以“西皮”和“二黄”两种声腔为主干,帮与京剧接近。其二黄由来,据安康汉调艺人世代流传,是在本地土调“黄腔”基础上受南北曲与兄弟剧种的影响发展演变而成。而所谓“黄腔”,在陕南三共本属“出格”、“变调”之意。如此,则“二黄”也许是西秦腔在陕西的“变调”之意。在汉水流域,旧有“一清二黄三月(两湖写作“越”)调,梆子跟上胡吵闹“之说。二黄名称或与此相应。至于有人写“黄”为“簧”,是否因原来曾用笛和唢呐伴奏,尚待查考决定。
汉调二黄的剧目丰富多彩,在艺人中久有“唐三千、宋八百、野外史传数不得”之称。除了衰落期间大量遗失以外,仅现所知有传统剧目一千四、五百本之多。其中抄录存本者达九百三十七个整体戏和折子戏。取材范围从上古传说到明清故事,活像是一部“中国通史演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