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建民街道立足区位优势、资源禀赋和发展现状,科学确定发展定位,系统谋划确立“12346”发展思路,推动“一办三区”差异化发展新路径,依托资源禀赋精心布局特色产业,采取“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农带农发展模式,多方争取资源推动建民高质量发展,不断提升“产城融合、枢纽建民”美誉度和影响力,为辖区群众增收开出“新良方”、铺出“新路子”。
“村游”受追捧 振兴路更宽
红莲村积极探索转型发展新模式,利用优越区位、历史文化和敢于创新的发展新理念、新路径推动和美乡村建设,在“讲好红莲故事,发展兰花产业”方面积极规划建设省级和美示范乡村道路上迈出坚实步伐。
初夏时节的汉滨大地,草木葳蕤、花香氤氲。走进红莲村,在村中心的池塘里,满池的红莲含苞待放、婀娜多姿;兰花品种繁育基地中的一盆盆兰花郁郁葱葱、长势喜人;村组道路的墙上绘制的大片红莲花栩栩如生、引人注目……充满花香的村落、干净整洁的道路和一幅幅美丽的墙画,让走进红莲村的游客们赏心悦目、心旷神怡。
红莲村位于汉滨区建民街道,地处月河汇入汉江交汇口,离市区仅有1.2公里。十年禁渔后,汉江干流及主要支流水质均达到水功能区划要求,汉江出境断面水质要始终保持在Ⅱ类标准。由此,村民也日益认识到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水好、环境优美为我们带来了幸福源泉!”红莲村党支部书记许永保欣喜而自豪地向前来参观的游客介绍说。因为这些墙画、美丽的荷花和兰草,红莲村成为了中心城区市民打卡的好去处。
产业多元化 村民收入增
位于瀛湖干道旁的新胜村,距离中心城区仅10分钟车程。前些年,该村村民以蔬菜种植、畜牧养殖及外出务工为主要收入来源,随着农旅融合之风吹过,蔬果种植采摘热、农家乐餐饮经营热逐渐兴起,成为该村的特色产业。
近年来,新胜村围绕产业发展,把乡村旅游、庭院经济、蔬果产业作为发展方向。2022年,该村建设大棚9个,种植火龙果、草莓、甜瓜等,弥补了当地水果产业的发展空缺;2023年至2024年新建大棚18个,种植业稳步推进。“荒山”变“金山”,这些产业增加了村集体收益,也让村民就业率提高了30%。
与此同时,新胜村积极推动旧房改造,打造集住宿、游玩、娱乐、美食于一体的服务新业态。目前,全村已发展农家乐5家。节假日期间,农家乐、民宿和采摘园生意异常火爆,前来观光旅游的游客络绎不绝。
“下一步,我们将把产业多元化发展作为村民增收的新思路,将各大产业发展镶嵌在村集体经济上,带动全村村民共同增收致富,把新胜村建设好、服务好。”该村党支部书记汪武杰讲。
产业促发展 经济上台阶
中心村积极谋划,狠抓产业发展,先后鼓励本村企业流转闲置土地500余亩,整治撂荒地100余亩,用于发展林果、粮油、蔬菜种植和生猪养殖,逐步盘活本村闲置资产,壮大村集体经济,在带动脱贫户剩余劳动力就业的同时,企业也得到了良好发展。特色种养业直接带动本村20户脱贫户户均增收1万多元,带动115户土地流转户户均增收4千多元,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
走进中心村的马铃薯种植产业基地,一个个马铃薯个大、皮薄、色鲜纷纷跳出土面,农人们正忙着挖豆、去泥、分拣,农户们脸上露出了丰收的喜悦。
马铃薯又名土豆,90年代就开始在中心村该片区种植,有着悠久的种植历史,且口感爽口,享誉当地。然而由于农户种植分散、品种杂乱,经营粗放,没能形成规模化产业,销路不广,才导致农业发展滞后、群众积极性不高。
后来,中心村积极探索党建引领产业发展,实施“党支部+科研机构+合作社+商超”产业链条模式,引进新品种希森-6号土豆种植,在河滩上种起了土豆。
“我们中心村今年种植土豆50多亩,亩产达3500斤以上,预计产量在18万斤。同时我们的土豆都是订单式种植,成熟后企业就会拿着前期签订的合同上门来收购。”建民街道中心村党支部书记刘宣友道出发展土豆种植的秘诀。他介绍说,这些土豆早已“名花有主”,挖出来后收购商中公集团立马上门收购。订单式种植方式极大地激发了群众的积极性。有了农产品销售渠道及收益的订单保障,农户们吃上了“定心丸”,既有效调动了种植的积极性,也让他们有了生活的奔头。
“要依靠群众的力量,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下一步,我们将加快推进本村产业持续发展,稳步推进扩大粮油、蔬菜种植面积,推动生猪养殖尽快投产,形成具有特色的猪—沼—果(菜)循环种养模式,推动产业良性发展,让村集体经济再上新台阶。”该村党支部书记刘宣友表示,明年他们将在全村范围内扩大种植。
“党建+合作社+企业+农户”联农带农的发展模式,促进了农户增收与群众满意度的双重提升,实现了多方共赢的局面。展望未来,建民街道将继续发挥党建引领作用,探索农旅融合发展新路径,推动“三联共建”向更高层次发展,把党建引领推动全面高质量发展作为工作的主线,切实贯彻落实抓党建促乡村振兴工作,强化党建引领推动村集体经济高质量发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