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24日,新华社陕西分社、中央广播电视总台、经济日报、工人日报、农民日报等13家中央媒体记者深入汉滨区多个镇村,就学习“千万工程”经验、推动乡村振兴等工作开展集中采访。全国乡村振兴宣传教育中心副主任伍小华等一同调研。汉滨区委副书记、组织部部长贺富莉,副区长周本才参加。

1721828279622013385.jpg


1721866114331099360.jpg

  采访团一行先后来到五里工业集中区,五里镇张营村,县河镇牛岭社区、财梁社区,双龙镇龙泉村,走进企业车间、农业园区、村庄院落,详细了解特色产业发展、联农带农机制、人居环境整治、数字乡村建设等情况。

1721829300009098259.jpg

  “乡村振兴最关键要看农民增收,归根结底要看产业如何带动农户。”农民日报记者王壹说,这次我在各种车间看到的情景让我印象比较深。,安康带动农户就业整体的稳定性和工资收入都可以说是陕南地区的一个标杆和样板,在接下来的几天和以后的报道中,我会继续关注安康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中的一些具体的举措。

   “在五里工业集中区,我在新乐祥工厂里看到女工把自己孩子带在身边,因为是在暑假,她们可以一边务工一边看孩子。看到这个画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央视网记者王甲铸说,“咱们引进这样的工厂到当地来,一方面可以解决就业,另外她们自己在家门口就业可以兼顾照顾家庭的任务。我想这可能不是用经济数据或者说收入工资来衡量的,这也就是在家门口提供就业机会的意义所在吧。”

1721828386687033506.jpg

   今年以来,汉滨区认真贯彻落实省市巩固衔接工作部署,以学习运用“千万工程”经验为抓手,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确保不发生规模性返贫为底线,以提升乡村产业发展、乡村建设、乡村治理为重点,以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为突破,不断推进宜居宜业和美乡村建设,持续推动巩固衔接工作提质增效。

记者们与产业工人、企业管理人员、基层干部深入交流,详细了解汉滨区“园区总部+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和农业园区联农带农模式。

   一位53岁的大姐以前在浙江打工,返乡就业后如今已经做到主管,月工资4000多块钱;为了供两个孩子上学,一位女工能够用全勤和加班换来高收入……采访团成员详细记录下一个个鲜活的事例。

1721828426767059540.jpg

  工人日报记者徐潇说:“今天来到汉滨区以后,看了毛绒玩具厂和织袜厂,感受到这个工业园区和当地社区是结合在一块儿的,老百姓足不出户就能在家门口务工、挣钱。整个的产业园对当地村民就业是有着很友好很积极的推动作用的。所以我觉得,咱们这个产业振兴是有成效的,是真正让老百姓得到实惠的。”

  中国青年报记者卢健表示:“我这次来最大的感受主要是三点,一是汉滨人民很勤劳质朴,我看到一些学生在这儿打暑期工,挣生活费,我也看到了坐着轮椅的残疾人,在政府的帮助下重新回到工厂里勤劳致富;二是企业很有人情味儿,比如说在没有设备风险的情况下,允许女工带孩子来,也让孩子们在实践中体会到父母挣钱的不容易;三是政府的态度是非常务实和因地制宜的,政府发展了劳动密集型产业,对于带动就业是大有裨益的,保障和促进了当地真正的民生。

1721828454327061802.jpg

  良好的人居环境是最普惠的民生福祉和乡村高质量发展的基础。近年来,汉滨区以“建设宜居宜业和美新汉滨”为目标,因地制宜将农村人居环境整治提升与发掘乡村旅游资源、农耕文化优势相融合,打造各具特色的“乡村气质”。切实推进人居环境提升见实效,形成了一幅“村美、业兴、民富”的新画卷。

1721829648325061140.jpg

  农民日报记者刘梓宪对县河镇牛岭社区赞不绝口:“刚踏进这个村庄,感觉时间就像倒流了一样。因为这个村庄有很多革命的标语和老物件,每一件都让人那肃然起敬,最让我惊喜的是,这儿虽然保留了一些比较传统的红色元素,但是一点也不陈旧,非常现代化,让这个村庄充满了活力。”

1721828539247070012.jpg

  “觉得安康非常美,自然环境也好城市建设也好,处处干净整洁,安康人民也非常热情。”经济日报记者李和风说,在汉滨区主要看了毛绒玩具和织袜产业,最大的感受就是安康的乡村产业发展最大程度地避免了同质化,每个县区都有自己不同的特色产业,也确实能带动当地群众致富增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