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两天,刚捧回陕西省脱贫攻坚奉献奖的汉滨区建民街道忠诚村党支部书记刘瑞红,又紧锣密鼓地开始谋划打造“产业联合体”的事。而对于忠诚村的贫困户来说,这两年很是难忘??全村在村党支部书记的带领下,大力实施“党支部+合作社+贫困户”的“忠诚模式”,种植大棚蔬菜收获了“满盆金”,村民人均年收入提升到1.3万元,不仅脱了贫,过上了小康生活,有的人家还购买了小轿车。
近年来,汉滨区牢固树立“围绕脱贫攻坚抓党建,抓好党建助力脱贫攻坚,检验党建看脱贫攻坚”理念,通过夯实基层党建基础,走出了一条基层党建与脱贫攻坚“双促双赢”的新路子。
“给钱给物,不如建好支部”
大河镇大河社区党支部书记徐蛟带领村民成立大河美姐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的新型金银花产业示范园,带动103户贫困户户年均增收3000余元。
大竹园镇槐树村在党支部带领下,修建饮水工程、硬化产业路、培育入党积极分子、发展辣椒种植、举办新民风表彰大会……极大地提振了群众“精气神”。而在过去,这个村由于班子平均年龄达55岁,群众告状多,各项工作停滞而成为后进支部。从大竹园镇副镇长领导职务退下来的何仁友2018年被选派回村扛起了党支部书记的大旗,带领村民兴村抓发展,不到一年就摘掉了软弱涣散村的帽子。
该区扎实开展村“两委”换届“回头看”和软弱涣散村党组织整顿,整建后进党支部64个,调整“两委”班子成员35名。大力实施“一村一大学生村官”培养工程,全区选配大学生文书助理316人。在特色产业链和“两新”领域组建党组织,采用支部领建、村企共建、村产合建等方式,将党组织建在产业链上。按照“支部+公司、支部+合作社”等模式,全区建设现代农业园区185个、培育中省市级龙头企业46家、专业合作社1717家、家庭农场147家、新社区工厂91家,实现了贫困村新型经营主体全覆盖,带动5.4万贫困人口依靠产业人均增收1530元。
全区四套班子领导主动包联27个贫困镇办,遴选495名扶贫工作队员,选派231名第一书记、117名科技特派员,进村入户,引领农民拓宽增收渠道。全区8957名党员干部共结对帮扶40781户,发展扶贫产业项目200多个,4.1万户贫困户仅土地增值收益一项户均增收1500余元。
“头雁”引领奔小康
“多亏有了‘领头雁’,要不咱哪能找到致富门路?”正在红薯基地忙碌劳作的坝河镇伍湾村村民张兴思说,几年前他还居住在山上破旧的土坯房内,现在他从山上搬到山下集中安置点,住起了“小洋楼”,在老崔带领下,一起发展产业,厂里生产的粉条卖到了全国各地。
张兴思所说的老崔,名叫崔世满,脑子活、能吃苦、有眼光,曾经在外打拼多年。返乡后,他又跑客运,是村里远近闻名的“生意精”。
“作为一名支委、一名党员,若不能帮村民干点事,带着村民一起致富,我觉得羞愧。”2017年,崔世满结合本村实际,以栽种红薯、核桃为主,以养猪、养蜂为辅,成立了“汉滨区鸭鸽山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建成汉滨区首家规范化大型粉条加工厂,年产优质红薯粉条30万斤,年产值达到450余万元,带动贫困户157户612人,人均增收487.5元。
汉滨区通过大力实施贫困村致富带头人培育工程,把实用人才集聚在富民点上,建立健全选拔培养、常态管理、关心关怀、鼓励激励、考核评价、运转保障“六项机制”,全面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组织力、战斗力、凝聚力。大力实施“雏雁工程”,采取邀能人返乡、选贤人治理、派干部驻村等途径,选拔培养政治素质强、组织能力强、发展本领强、群众意识强的“四强”型带头人队伍,重点突出“抓骨干、储后备”,拓宽渠道育苗子。
一个党员一面旗
“我一直要坚持把猕猴桃这个产业搞下去,给大家带个好头,这就是我的初心。”坝河镇寺姑村68岁老党员来玉俭道出了发展猕猴桃产业的初衷。
来玉俭带头发展猕猴桃20亩,由于缺少浇灌设施,一个夏季2200株猕猴桃苗全部枯死,直接经济损失达4万元。接踵而来的是常年患病的妻子和老母亲相继去世。家庭的变故没有压倒来玉俭。料理完亲人后事,他又重新拿起锄头开始补植补栽,面积发展到35亩,还带头鼓励村上13户家庭农场骨干成员组建成立坝河镇寺姑山地生态猕猴桃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全村在他的带动下种植猕猴桃1200亩,来玉俭成了带头发展产业脱贫的“急先锋”。
汉滨区大力开展“双树双带”活动,致力于把农村党员队伍培育成脱贫攻坚的“实干家”。聘请专家和专业技术人员担任创业导师,举办创业带富培训班230期,培训创业型党员720余人次。吸纳致富能人入党,一批思路活、资源广的外出务工致富能人组建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专业合作社、种养大户,将2.76万户贫困群众融入到特色产业链中。举办技能培训80余期,组织180名优秀乡土人才和贫困农户结对,遴选117名农业科技员进驻贫困村。开展党员干部“大学习、大培训、大提升”,累计培训2.9万余人次。同时,注重在脱贫攻坚一线培养锻炼年轻干部,近年来累计提拔重用扶贫一线干部342名,占提拔重用干部总数的67.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