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共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19座,馆库藏革命文物4.3万件,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已基本建成
◇如今,行走延安,不时可见的博物馆、革命旧址各具特色,不同行业的参观者到此寻根,总能寻觅到历史的踪迹
◇“红色演艺根植于历史,我们把发生在老窑洞、老照片里的故事呈现出来,是想告诉观众,延安精神就体现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价值追求中。”
宝塔山景区周边环境整治一新 受访单位供图
在延安鲁艺旧址工作多年的高延胜,经常会到鲁艺东山上陪同客人参观。在这片当年鲁艺教员们的居住地,冼星海、周立波、贺敬之等30位文艺家的个人纪念馆,接续映入眼帘。一排排窑洞,依照历史原貌复建,散列于一道道梁峁上,再现了延安时期革命文艺家生活居住的场景。远远望去,颇为壮观。
“这不就是鲁艺学员口中抗战时期‘文艺之城’的样子吗?”回想起前些年还在各式杂乱建筑夹缝中生存的鲁艺旧址,高延胜很是感慨。
鲁艺旧址活力重现,是延安创建革命文物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发展成效的缩影。
1月5日,在北京召开的全国文物局长会议上,国家文物局为北京海淀三山五园、四川广汉三星堆、陕西延安革命文物等6家第一批国家文物保护利用示范区授牌。作为其中唯一以革命文物保护利用为主题的示范区,延安备受关注。
三年前的2020年9月,延安入围创建名单。当地提出,要将延安建设成为守护中国共产党人精神家园的示范城市、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革命圣地、彰显红色文化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和助推革命老区振兴发展的重要典范。
坚持依法推进、整体保护,维护旧址历史风貌,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同城市建设、文化旅游、乡村振兴等深度融合……三年后,延安交卷。如今,延安共有革命旧址445处,革命类纪念馆19座,馆库藏革命文物4.3万件,中国革命博物馆城已基本建成。
旧址与城市水乳交融
延安革命旧址是一本永远读不完的书。
1935年至1948年,党中央和毛泽东等老一辈革命家在延安生活战斗了十三年,留下了灿若星河的红色资源。革命旧址遍布全域,仅省级以上文保单位就达169处;杨家岭、凤凰山等旧址彪炳史册……到过延安的人,无不为这里星罗棋布的革命旧址深深震撼。
曾几何时,延安部分革命旧址保护状况堪忧。鲁艺旧址一度被散落的民居、厂房环绕,展览馆“蜗居”在几排窑洞和瓦房中,大批文物沉睡于库房。
如今,新建的延安文艺纪念馆里,千余件文物、图片全景展现了“红色文艺范儿”。东山上,步入革命文艺家博物馆群的一孔孔窑洞,马灯悬于墙面,文艺家的生平、老照片、代表作等一件件展品,无声诉说着那洋溢着热血与激情的岁月。
“在冼星海展馆,我了解到他用六个昼夜谱写出《黄河大合唱》的故事,敬意油然而生。”郑州游客王娴说,“漫步于此,仿佛转身之间便能与一位文艺大家相逢。”
对鲁艺而言,实现“华丽转身”,并非朝夕之功。动迁安置群众,实施保护修缮工程,提升周边环境,千方百计征集到冼星海的指挥棒等文物史料、艺术品3.2万件……延安鲁艺文化中心副主任侯海成说,经过努力,鲁艺旧址已成为传承红色文艺的圣地。
面对革命旧址遍布城市的错落分布格局,如何探索革命文物与城市建设深度融合,是延安建设中国革命博物馆城需要破解的难题。
延安革命纪念地管理局副局长杨秀芬说,陕西省、延安市先后出台《陕西省延安革命旧址保护条例》《延安革命旧址群保护利用规划》等,将革命文物保护规划与经济社会发展规划、城乡规划等深度融合,并在实践中探索出“建立法规保障机制,依法推进保护利用”“坚持整体保护机制,维护旧址历史风貌”等六项工作机制。
为此,各级先后投入128.71亿元,动迁28.9万人,实施宝塔山、西北局、清凉山等旧址周边环境改造提升,为革命旧址保护腾出空间。按照“尊重历史、修旧如旧”原则,各级累计投入13.55亿元,107处市级保护等级以上的革命旧址得到维修保护。
一批综合性博物馆重获新生。抗大旧址从周边商铺的包围中“挣脱”,新建展馆面积扩大一倍,600余件文物走出库房。南泥湾大生产纪念馆告别了仅有200平方米的临时展厅,展示内容从359旅南泥湾垦荒史,拓展到整个陕甘宁边区的经济发展史。
一些旧址重见天日。位于延安市宝塔区川口村的原延安县委、县政府旧址曾荒废多年,人迹罕至。2023年,经过修缮的旧址接待游客1.7万人次。延安市宝塔区延安县旧址保护中心主任王坚说,当地依照原工艺、原形制修缮了9个院落39孔窑洞,最大程度还原历史场景和人文环境,并在窑洞中新建排水系统防止坍塌、损害。
如今,行走在延安,不时可见的博物馆、革命旧址各具特色,不同行业的参观者到此寻根,总能追寻到历史的踪迹。陕甘宁边区银行旧址展示红色金融发展史,延安中学教育史馆呈现人民教育事业起步的艰辛历程,红色记忆年画馆里,380余幅年画留住时代变迁的记忆。
“博物馆在城市中,城市在革命旧址中。”杨秀芬说,经过三年创建,延安形成了“综合博物馆+专题类纪念馆+旧址”的展示格局,全域、立体、多元的中国革命博物馆城蔚为壮观。
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大学校”
在中国人民抗日军政大学纪念馆,一条由一盏盏煤油灯照亮的阶梯,成为网红打卡地。阶梯上方,鲜红的抗大校旗高悬,两侧墙壁张列着抗大及其分校的历史沿革。“就像当年奔赴延安的青年一样,走在这条通往光明的路上,我感到很神圣。”一位游客说道。
看旧址,学党史,体悟永恒的延安精神。为避免革命旧址样貌雷同、讲解单一,延安广泛运用新技术、新媒体提高展示水平,探索活化利用新路,将红色故事“搬进课堂、搬上屏幕、搬到舞台”。
杨家岭的早晨,游客接踵而至。11岁的“小小讲解员”贺偲彤动情地唱起《东方红》,为游客义务讲述革命历史。她系着红领巾,举止大方、神情自若。“这份自信是因为我肚子里装了许多革命故事,心里也就有了底气。”她告诉记者。
多年来,延安已累计培训“小小讲解员”7000余人,讲解观众超过60万人次。讲、演、唱、跳,“小小讲解员”们的“技能包”越来越丰富,成为老区一道靓丽风景。
延安坚持革命文物与教育培训融合,打造传承弘扬延安精神的“大学校”,努力做到有址可寻、有物可看、有史可讲、有事可说。
杨家岭旧址毛泽东同志旧居前,一堂名为《窑洞对及其现实启示》的现场教学课正在开讲。陕西延安干部学院副院长杨晓红,从毛泽东与黄炎培的历史对话入手,讲到“自我革命”这一我们党跳出治乱兴衰历史周期率的第二个答案,深入浅出、娓娓道来。一批学员坐在小板凳上,聚精会神聆听。
到历史发生地学习历史,在延安,情景教学几乎每天都在上演。“学院在不同旧址、针对不同对象,陆续开发出现场教学、音乐党课、微党课等各类课程207门,一些课程被制作成网课。”杨晓红介绍,2023年,学院共举办培训班1621个,培训7.8万人。
延安革命纪念馆推出云端数字展览馆,浏览量达4800万次。枣园旧址打造“读书分享会”“党的故事我来讲”等线上栏目,邀请专家分享枣园往事。一批经典故事还被创作为红色演艺,成为弘扬延安精神的“活教材”。
“谁能真的不顾自己的亲生骨肉,可是面临牺牲,逃避更难忍受……”延安保育院剧院,舞台剧《延安保育院》正在上演。面对即将转移的危难时刻,院长毅然将女儿留给了老乡。伴随着演员一段痛心而坚定的独白,舞台下,不少观众潸然泪下。
旺季时一票难求的《延安保育院》,以舞台剧的形式还原了烽火硝烟年代“红色摇篮”的真实故事,首演以来已接待观众450万人次。
饰演院长的青年演员田洋说:“红色演艺根植于历史,我们把发生在老窑洞、老照片里的故事呈现出来,是想告诉观众,延安精神就体现在一个个活生生的人的价值追求中。”
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2023年,延安全市接待游客4198.77万人次。其中,到访红色旧址1100万人次,创历史新高。面对纷至沓来的游客,延安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同乡村振兴深入融合,让正能量赢得大流量。
在陕北最好的金秋时节,行走在南泥湾,“好江南”又是一幅俊美景象。国家湿地公园风景如画,千亩稻田随风摇曳。南泥湾桃宝峪村村民高飞,正在窑洞民宿中打扫,辣椒、玉米挂满墙头,透出浓郁的陕北风情。
说话间,手机铃声响起,“又接到订单了”,高飞喜笑颜开。乘着乡村旅游的东风,这位跑了20年运输的陕北老汉回到村里,将家中窑洞改造为民宿,一年下来,净收入达6万元。
当年359旅战天斗地的热土,正持续享受着农文旅融合带来的发展红利。在南泥湾马坊村,错落有致的民居、特色鲜明的民宿、成排的温室大棚,勾勒出今日南泥湾的发展图景。
“在大生产纪念馆追思过往,在湿地公园欣赏风光,再住上一晚,品味正宗的陕北农家饭,这是南泥湾旅游的新潮流。”马坊村党支部书记李新说。
红色+农业、红色+研学,发挥好红色品牌效应,延安苹果、小米等特色农产品畅销全国。在志丹县牛寨村,37岁的返乡青年张志亮正捧起金灿灿的小米做着直播。背景墙上的标语“网络连接世界、电商沟通农村”,透露出年轻人的勃勃雄心。
“当年,延安的小米养育了中国革命,今天仍在滋养着老区百姓。”他说,直播间里的观众都是冲着“延安”二字来购买农产品的,“我们必须用最严格的食品安全标准来生产加工,不能砸了金字招牌。”
推出红色之旅、长征之旅、黄土风情之旅等十条精品旅游线路,将革命文物保护利用融入长城、长征和黄河国家文化公园建设,甘泉县象鼻子湾村等22个村入选全国红色美丽村庄建设试点……在延安,更多的红色旧址正在“活起来”“火起来”。
多位受访干部表示,示范区创建成功,仅是万里长征迈出了第一步。“抓好数字革命机遇,进一步提升展示方式让文物‘动起来’、发展文化创意产业、讲好大思政课,是我们今后努力的方向。”延安革命纪念馆馆长刘妮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