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值全区深入开展“四下基层”活动之际,11月6日,正是秋阳高照、硕果累累的晚秋时节,区委编办领导分别带队,踏上包联的关庙镇老龙村,大家满怀深情,徜徉于村间小道,穿梭于农家小院,与农户面对面“话收入、论产业、谈发展、问需求”,共同感受老龙村群众思想观念、乡村产业、基础设施、村容村貌的巨变,一组组镜头、一张张笑脸,一句句热情洋溢的感激之词,诠释了区委编办倾情包联、真帮实扶的成果,村内处处呈现着乡村振兴的生动画卷。
镜头一:畜牧养殖铺筑留守群众增收致富路。“三个儿女都出去务工,月工资都在4000多元以上。家里就剩下我们老俩口。年纪大,老伴又有病,我只能守在家中,种些庄稼,养些鸡和猪,全家吃穿不用愁……”,23组的唐德军,满脸笑容和干部拉起家常。大家边听边观察:猪圈里二百多斤重的2头大肥猪正在吃粉碎的玉米饲料,旁边鸡舍里六七十只鸡急着打闹,房顶上还有一大群鸽子在咕咕地叫……大家一起夸赞主人家勤劳能干,家里经营品种多样,收入可观……刘富珍(户主妻子)笑着说:“我身体差,腿脚行动不方便,这都是我老伴的功劳……”。随行的老龙村副主任唐子义介绍:“像唐德军这样的零星养殖户,我们村大概有30多户,年出栏10头以上的有30几户,100头以上就有四五户,还有很多的养牛户、养鸡户,基本上畜牧养殖成了我们村留守群众增收的致富产业,而且不愁销路,畜禽贩子经常上门购买……”。
镜头二:昔日上访户变成养猪专业户。在22组赵方菊(化名)家房前,新砌的石坎,新建的圈舍,迎着秋风,浓浓的猪粪味扑鼻而来。十几头三百斤的肥猪正在圈舍里自由摆尾或悠闲酣睡,60多岁的赵方菊,脸上挂满欢笑,向着大伙打开了话匣子:“感谢帮扶干部宣传引路,现在政策好,养猪还给产业奖补……今年我家一次性养了十几头猪,还有上百只鸡,虽然忙但有奔头……”。以前,赵方菊是村内闻名的上访户。提起她,干部们都头痛。自从脱贫攻坚战以来,区委编办驻村工作队经常性地上门疏导思想、宣传政策,指引发展路子,帮她家促销土鸡和鸡蛋,逐步建立感情。通过思想和政策上的双重帮扶,老赵一家思想终于想通,不再翻腾上世纪九十年代村集体修路占荒坡未补偿的历史旧账,安下心来搞养殖,成了养殖大户。临别时,二位夫妇笑着说:“请你们帮忙多宣传,我这饲养的猪和鸡,全喂的是苞谷、红苕,年底帮我们多销一些……”。
镜头三:基础设施建设让村容村貌换新颜。走进村里——刚刚建成的绿色防护栏,沿着村级公路向前方延伸;一盏盏太阳能路灯,矗立在村级主干道两侧;一口口集雨灌溉水窖,镶嵌在坡间地头;新加固的堰塘,塘岸上围起了安全防护网;投入使用的标准化人畜饮水工程,让村民们吃上了干净的自来水……还有占地120亩的光伏发电站,成了全村亮眼的分红项目……屈指算来,从2016年至今,区委编办先后帮扶老龙村争取、实施了村级道路硬化、农电网改造、人畜安全饮水、太阳能光伏发电、百姓大舞台、农村清洁工程等项目,随着基础设施的相继建成,村内发展条件极大改善,村容村貌得到极大改观。
镜头四:教育扶贫斩断贫困代际传递。在24组脱贫户唐德旺家,户主妻子刘芳秀含笑感激地讲:“你们工作这么忙,还一直惦记着我们家……谢谢你们的帮扶和鼓励,也感谢国家扶贫好政策,我们2个孙女都考上了大学……”。看到刘芳秀满脸的笑容,大家都为她家出了2名大学生道喜,并叮嘱她多注意自己的身体……随后,大家来到老龙村集中安置点。大家问起脱贫户章春霞近况,邻居唐老大爷介绍:“她年龄大了,刚谢世,儿子通过教育扶贫,大学毕业在成都上班,月薪12000多元……”。同行的副主任唐子义介绍:“教育扶贫是个好举措,我们村现在获得博士学位的有3名,考上大学的大约有40多名”。治穷先治愚,扶贫先扶智。教育是阻断贫困代际传递的重要途径。只有让农村贫困家庭孩子享受公平而有质量的教育,不让每一名学生失学,让他们增长知识、掌握技能、充满理想,贫困家庭就能彻底摆脱贫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