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滨区位于陕西省东南部、汉江上游,是安康市委、市政府所在地,处安康市中心位置,东临旬阳,南接平利、岚皋,西连汉阴、紫阳,北邻宁陕和镇安,区境东西最宽处110公里,南北最长处310公里,北依秦岭,南接巴山,地势南北高,中间低,地貌主要为宽谷盆地、低山和中山,海拔在210米至2141米之间。全区总面积3645.91平方公里(中心城市规划面积160平方公里,建成面积45平方公里),辖23个镇4个街道办、328个村59个社区。2020年末户籍人口1022342人。历史文化悠久。秦惠文王时始置西城县,西魏时因盛产黄金取名金州,明万历年改称兴安州,清乾隆四十八年称安康县。新中国成立后设安康县,1988年9月撤县设县级安康市,2000年12月安康地区改市,撤市设区,改称汉滨区。历史上大部分人口为明末清初湖广移民,除汉族外,还有回族、满族等18个少数民族。地方文化深受移民文化影响,在风格上融南汇北、包融东西、特色鲜明,安康地方文化的代表汉调二黄已在汉滨传承400余年,2005年被确定为国家首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交通优越便捷。汉滨区地处成渝、江汉、关中三大经济区域的几何中心,是连接西北、西南、华中的重要交通枢纽。阳安、襄渝、西康3条铁路和316、210、207等5条国省干道穿境而过,包茂(包头—茂名)、十天(十堰—天水)、银百(银川—百色)、麻安(麻城—安康)、安来(安康—来凤)5条高速公路在城区周边交汇,安岚高速建成通车,安康富强机场正式通航。生物资源丰富。境内森林覆盖率70%,有生物资源4000多种,具有经济价值的植物资源2000余种,素有“天然生物资源基因库”“中药材摇篮”的盛名。同时也是全国最大的天然富硒带,全部国土均含有机硒,已建成富硒猪肉、茶叶、核桃、蔬菜、魔芋等生产基地。矿产资源富集。矿产资源十分丰富,现已探明具有开采价值矿藏27种,金红石、重晶石储量居全国前列,石英、铁矿、富硒矿泉水品质国内稀有,已开发的重晶石系列产品成为国内各大油田的重要生产原料。水力资源充沛。境内河流纵横,沟溪密布,长江最大支流汉江在区境流径110公里,流经面积5平方公里以上河流210条,流经面积100平方公里以上的河流17条,是国家南水北调中线工程的重要水源涵养地。汉江水质保持在国家地面水环境质量Ⅱ类标准以上,水环境全省第一。旅游资源独特。境内有瀛湖、香溪洞和双龙景区3个国家4A级景区,安康历史博物馆、泸康工业旅游区2个国家3A级景区,凤凰山森林公园、龙王山2个国家2A级景区。具有较高开发价值自然景观18处、人文景观22处、古文化遗址17处。2020年全年接待游客799万人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47亿元,分别较上年增长5.12%、5.14%。芋硒王魔芋饮品、泸康酒、陕茶一号、汉滨米核桃、咚咚锵牛肉酱、悠源魔芋、龙王泉富硒水等地方特色产品成为省市知名品牌。

2020年,全区实现生产总值375.82亿元,下降4.0%,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39.88亿元,增长3.6%;第二产业增加值125.69亿元,下降10.6%;第三产业增加值210.24亿元,下降0.9%,三次产业占比为10.6:33.4:56。汉滨区规模工业增加值下降14.1%,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下降5.8%。非公经济增加值占GDP比重55.2%。完成财政总收入下降5.8%,其中一般预算收入增长5.7%。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4.6%,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8%。

【经济概况】  2020年,面对突如其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全区上下凝心聚力,攻坚克难,统筹疫情防控和经济社会发展两手抓,扎实做好“六稳”工作,全面落实“六保”任务,疫情防控工作成效显著,经济大幅下滑态势有效遏制,主要经济指标位居全市前列,其中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重、畜牧业增加值增速、净增五上企业、净增规上工业企业四项指标全市第一,生产总值增速、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增速、规上工业增加值增速三项指标全市第二,为全市打赢疫情阻击战、稳住经济基本盘贡献了汉滨力量。经济运行较快恢复。实现生产总值375.82亿元,占全市比重为34.5%。三次产业总产值占生产总值的比重为10.6:33.4:56,与上年相比,一产、三产比重分别回升1.4和2个百分点,二产比重回落3.4个百分点。非公有制经济增加值207.37亿元,占GDP比重为55.2%,较上年提升0.1个百分点。农业生产稳定增长。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96亿元,增长3.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47亿元,增长3.6%。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二。规模工业保持回升态势。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326.22亿元,下降20.5%,其中:区属工业产值130.57亿元,下降17.0%。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汉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高于全市平均水平7.3个百分点,位居全市第5位。辖区500万元以上项目471个,较上年增加12个。其中,新开工216个,较上年增加6个。辖区商品房销售面积110.81万平方米,较上年减少13万平方米,下降9.9%。服务业逐渐趋于平稳。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08亿元,下降5.7%。其中,汉滨区完成127.82亿元,下降5.8%。汉滨区限额以上单位消费品零售额72.22亿元,下降2.1%,其中,限额以上零售业实现零售额44.89亿元,增长10.9%,占限上消费品零售额的比重达到62.2%。辖区规模以上服务业实现营业收入45.30亿元,增长4.6%,增速较上年回落0.5个百分点。其中,汉滨区完成36.15亿元,增长4.0%,较上年提高1.1个百分点。居民收入稳步增长。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8639元,增长4.6%,增速居全市第五位;农村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1200元,增长7.8%,增速居全市第五位。“五上”企业培育效果良好。全年累计新增“五上”企业84户,较上年同口径增加17个,“五上”企业净增数居全市第一。

【农业经济】  2020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8.96亿元,增长3.6%;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41.47亿元,增长3.6%。总产值和增加值增速均高于全市0.2个百分点,居全市第二位。农业五大主导产业发展势头强劲,生猪、魔芋、核桃、水产位居全市第一,跻身全国10大魔芋产业重点县区。粮油生产稳定增长。全区粮食总产量19.28万吨,增长1.7%。油料产量5.13万吨,增长2.1%。经济作物全面增长。全区蔬菜产量53.04万吨、增长6.3%,中药材产量2.10万吨、增长2.8%,水果产量5.93万吨、增长4.7%,茶叶产量0.69万吨、增长5.2%。畜牧业总体保持稳定。全区生猪饲养量75.05万头,增长5.4%;肉类总产量达4.18万吨,增长3.1%。现代农业发展保持较好态势。新发展农业园区33个,创建市级现代农业园区8个,全区园区总数达到220个,园区数量保持省市第一,实现产值21.67亿元。新培育市级龙头企业7家、产业联合体4家,规范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120家,认定家庭农场47家,新增省级家庭农场4家,培育高素质农民750人。认证“双品一标”农产品累计达到68个,被省政府命名为“农产品质量安全区”。

【工业经济】  2020年,辖区规模工业企业总产值326.22亿元,下降20.5%,其中区属工业产值130.57亿元,下降17.0%,增速居全市第二位。五里工业集中区。新建标准化厂房5.2万平方米,入园企业达到180户,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企业43户、新三板挂牌企业1户、对外出口备案企业13户,带动就业2.2万人,累计完成总产值205.2亿元,被评为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考核先进单位,全省县域工业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集中区观摩。工业企业。汉滨区新增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2个,规模以上工业企业数量达到105个(含中省市),净增数量位居全市第一;区属规模工业总产值130.57亿元、下降17.0%。支柱产业。富硒食品、新型材料、装备制造、生物化工、清洁能源五大支柱产业实现总产值260.58亿元,下降23.6%,其中,富硒食品产业完成总产值72.01亿元、下降24.6%,新型材料产业完成总产值72.27亿元、下降20%,装备制造产业完成总产值50.72亿元、下降27.1%,生物化工产业完成总产值32.45亿元、下降29.3%,清洁能源产业完成总产值33.13亿元、下降17.1%。

【服务业经济】  辖区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165.08亿元,下降5.7%。其中,汉滨区完成127.82亿元,下降5.8%。旅游产业。双龙生态旅游度假区二期、鱼姐河生态旅游景区一期、秦巴水街·百家姓文化生态园等旅游项目建设加快推进,完成旅游业固定资产投资1.32亿元。举办汉滨旅游推介暨双龙景区开园云直播活动、“金秋好时节·汉滨赏红叶”汉滨区2020年秋季旅游推介暨消费扶贫活动,组织涉旅企业参加“第四届雁塔国际樱花节直播活动”“安康富硒茶”汉滨富硒特色农(旅游)产品线上线下推介活动。数字经济。数字经济产业园区开工建设,建成区级电商服务中心2个、镇级服务站24个、村级电商服务点51个;在江苏省武进区、西安市雁塔区、航天基地、新疆阿克苏市、福建省泉州市等地开展农产品展销活动,开展“五进五销”、直播推介等活动100余场次,签订消费扶贫协议达2.56亿元。全年实现网络交易额17.83亿元,网络零售额4.57万元,增长12.84%,在全市占比15.42%,位居全市第三位。

【固定资产投资】  2020年,汉滨区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3.8%,其中,民间固定资产投资增长4.5%。项目投资。汉滨区5000万元以上施工项目149个,较上年减少36个;500万元以上项目471个,其中新开工216个,同比增长2.9%。工业投资。辖区完成工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9.0%,其中,汉滨区增长4.9%。产业投资。辖区第一产业完成投资下降14.3%,第二产业完成投资增长9.0%,第三产业完成投资增长2.8%。

【重点项目】   134个区级重点项目完成投资135亿元,1000吨豆类食品、20万吨富硒有机肥、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工程等40个重大项目竣工投产投用,吾悦广场等10个重点前期项目开工建设,区级重点项目单体投资继续突破亿元,重点项目类别更多、覆盖面更广。2020年争取陕南循环发展专项资金2300万元,中央预算内项目资金9900万元,抗疫特别国债项目1.41亿元。2020年发行专项债券项目3个,争取地方政府专项债券资金3.78亿元,到位1.3亿元,区中医院等一批社会民生项目加快推进。坚持教育优先,积极协调争取项目、解决学校实际困难,协调争取苏陕协作资金2950万元、补短板项目资金3370万元用于幼儿园建设。积极配合省市区各类招商引资活动,继续采取区级领导包抓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方式,发挥招商项目落地和重点项目推进双调度机制作用,全力保障项目落地建设。2020年12月25日,全市重点项目集中投产投用现场会在五里工业集中区举行。

【财政金融】  2020年,全区完成财政总收入26.01亿元,其中,一般公共预算收入4.65亿元,占调整预算的103.35%。一般预算收入中,税收收入3.44亿元,占一般预算收入的74%,实现了省市提出的考核目标。全区完成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6.23亿元,其中:八项支出完成41.55亿元;民生支出57.02亿元,占财政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扎实落实“六稳”“六保”各项政策,出台企业复工复产、复商复市“8+28”支持政策,落实免租、电补、税费减免等系列措施,支持现代农业园区、工业企业和个体工商户渡过难关、稳定发展,帮助中小微企业争取贷款18.8亿元。

【招商引资】  全年组织开展各类招商推介活动25场次,“叩门”精准招商考察企业60家,吸引来安考察投资商务团组20批次;新引进招商项目32个,续建项目24个,实际完成省际到位资金100.05亿元,实际利用外资452万美元,新设外资企业2家。领导带头招商。区级领导带头招商,全年带队外出开展招商推介活动40余次,在本区接待客商考察50余次,签约安康城东新区产业园等项目27个,合作协议达142亿元。创新招商机制。出台《汉滨区招商顾问管理办法》《汉滨区招商引资接待管理办法(试行)》等文件,进一步打通了招商引资政策瓶颈,为招商引资工作提供了更多便利,通过招商顾问签约企业10家,签约资金8亿元。招商项目取得突破。成功签约安康城东新区城市公共设施建设、吾悦广场、智慧物流园等投资总额在10亿元以上的重大项目4个,这些项目落地建设后,将带动相关产业聚集,助推经济社会发展。

【主导产业建设】  重点发展畜牧、蔬菜、茶叶、魔芋、核桃五大主导产业,集中打造“一条河、一条沟、一道梁、一面坡”产业带,基本实现行政村产业全覆盖。建成益禾辣椒、济波泉南瓜粉三产融合示范点2个,培育瀛天核桃、稻田鱼、中坝茶叶、双龙茶叶4个市级产业联合体和陕茶一号、忠诚、阳晨3个区级样板产业化联合体。规划布局富硒食品加工区,累计培育悠源、五福鲜、咚咚锵等龙头企业45家。支持国家级龙头企业阳晨公司推进产业化经营,发展产业联盟百余家;“咚咚锵牛肉酱”、“悠源魔芋”等14个农产品成为省市知名品牌,“汉滨辣椒”“汉滨大米”“汉滨米核桃”农产品地理标志申报工作稳步推进。组织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参加茶博会、农博会、农交会、农高会等国家级展会,汉滨优质富硒农产品的影响力和竞争力得到有效提升。全年生猪饲养量75.05万头,其中出栏44万头、存栏31.05万头,牛出栏1.6万头,羊出栏9.73万只,家禽出栏204.35万只;肉类总产量4.18万吨,禽蛋产量1.56万吨。蔬菜播种面积32.26万亩、总产量53.04万吨,改造提升茶园1.5万亩、总产量6940吨,魔芋种植面积12.8万亩,核桃种植面积累计达到58万亩。

【城镇建设】  中心城市建设。2020年,中心城区完成村(居)民房屋征收408栋526户,完成企事业单位征收4个,保障北环线、长春路等重点项目建设稳步推进。城市管理。中心城区实行每天洒水5次、机扫2次、每周冲洗2次的“522”作业制度,城市公共区域生活垃圾日产日清,中心城区主次干道机扫率、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100%。结合城市街景规划风格,累计投入200万元,改造多功能垃圾收集站40余处,投放环卫工具收纳柜100个,更新垃圾桶、果皮箱1000余个,持续强化“警城联动、信息共享”工作机制,现场查处人行道违停机动车5710辆,强化物理隔断措施,安装人行道隔离栏1350米、栽设隔离桩6900个。城市创建。国家卫生城市、国家森林城市通过复审,省级文明城市通过命名,国家级节水型城市通过省级验收,省级生态文明建设示范区指标率提高到67.5%,各项城市创建工作有序推进。茨沟镇成功创建“国家卫生镇”。城东新区建设。累计编报入库项目4大类71个,总投资642.89亿元。张石大道、秦巴大道、明珠大道、王湾路、数字经济产业园等15个项目开工建设,张滩中心社区、石梯镇华山社区、3处公益性公墓、石梯集镇集中供水工程竣工投用,完成投资30.2亿元。完成储备土地2102.67亩,征收房屋308户,招商引资36.11亿元,中北科技等大型企业落地。城东新区棚户区改造(一期)、文化教育产业园等五个项目列入2021年政府专项债券重点发债项目清单,申请发债金额15.05亿元。重点镇建设。坚持传承汉滨建筑历史文脉,强化城乡规划建设管理。五里、流水两个副中心镇和茨沟、双龙等7个区级重点镇加快建设,集镇功能完善提升。成功创建了2个省级、5个市级和2个区级美丽宜居示范村。

【交通建设】  道路建设。晏洞路、五里毛湾路、洪山周湾桥、早阳包河桥、田坝社区桥建成投用,张坝路、古关路、叶苍路桥亭至河口和流水河大桥加快建设,紫荆至茅溪公路、东镇至三县堡公路、香河口至瀛湖桂花公路、吉田路纸房至田坝公路、大河双溪桥至松坝社区公路改建工程启动前期工作。完成投资2988万元,实施村组公路27条65.6公里,全部建成投入使用,农村公路建设成果进一步扩大,路网结构日趋合理,质量标准稳步提升。公路养护。在脱贫攻坚村组道路资产后续管理上,采取“一岗一长一基金,两查两调两纳入”工作机制,养护质量稳步提高,取得了良好的经济社会效益,《陕西交通报》专门刊文宣传。通村客运。完成投资11883万元,实施通村客运线路生命安全防护工程50条629公里,加强对开通的89条通村客运线路、投放的138辆通村客车运营情况进行监测,将所有通村客车2G动态监控设备升级为4G视频监控设备,通村客运线路安全隐患得到有效遏制,通行安全进一步保障。行业管理。规范公路、水上营运市场监管,整饬运输市场秩序,交通运输市场健康有序;从早、从小、从严、从实抓好安全隐患排查整治工作,实现了安全生产“零事故”的目标;加强4S店、汽修厂、在建工程等行业重点领域环保整治,污染源头有效管控。

【脱贫攻坚】  强化政策保障。坚持早谋划、早部署、早行动,围绕“责任、政策、工作”三落实,先后出台了《汉滨区巩固提升脱贫成果“1+8”实施方案》《加强和完善易地扶贫搬迁后续扶持工作的意见》等50余份文件、导引,以完善的政策供给,确保了工作有力有序推进。出台了应对疫情防控支持企业复工复产8条政策措施、鼓励贫困劳动力和农民工返岗复工9条支持措施和兜底保障提标扩面等系列政策,加快复工复产复市,确保稳岗就业、收入不减。在一系列支持措施的推动下,经济运行持续回暖,贫困户收入趋于稳定。建立政策落实问题收集反馈机制,坚持每周召开脱贫攻坚指挥长暨区长办公会,及时高效研究解决突出问题。对标补短强弱。聚焦“三保障”和饮水安全,精准落实“八个一批”帮扶措施,确保建档立卡贫困人口收入水平、生活质量逐年提升。严格落实控辍保学“七长”责任制,全区建档立卡义务教育阶段无辍学学生。抓实抓细健康扶贫,所有行政村(社区)建成标准化卫生室,配备了合格村医,贫困人口医保参保率达到100%,合规费用报销比例在80%-85%以内(民政对象除外),全区慢病患者实现责任医师签约服务全覆盖。全面用好用实兜底保障政策,针对疫情影响及早实施提标扩面,并加大临时救助力度,按时足额兑现全区低保对象、特困供养对象、残疾人“两项”补贴等资金,夯实分散供养特困对象的监管责任,确保贫困群众应保尽保、应助尽助。强力保障群众住房安全,对安全住房有隐患户逐户建立台账,一户一法,点对点逐一研判解决。全面开展农村安全饮水排查,建立饮水安全运行管护长效机制,进一步夯实农村饮水安全管理区、镇、村三级责任,全区常住农户全部解决安全饮水。狠抓两业增收。不断完善“党支部+X+贫困户”和资产收益扶贫模式,筹措资金8000万元,出台了32条奖补措施,极大地调动了贫困群众、市场主体发展产业的积极性。新建规模养殖场6个、农业园区33个、家庭农场25个、注册农民专业合作社86个。坚持把就业扶贫作为脱贫增收的重要举措,鼓励引导贫困群众外出务工增收。精准开展贫困人口外出务工意愿摸排,分类建立务工台账,强化用工岗位信息提供和就业技能培训,狠抓各项复工复产和稳就业激励政策的落实。全年建档立卡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9万人,其中“点对点”输送贫困户劳动力1452人。累计建成新社区工厂108家,提供就业岗位15000余个。新开发公益性岗位3800个,全力保障因疫情影响难以外出的贫困劳动力就地就近就业。创新消费扶贫。扎实开展消费扶贫助力脱贫攻坚活动,通过“以购代捐”“以买代帮”“抖音推介”等方式,广泛动员预算单位承销、社区结对联销、商场超市直销、电子商务营销、社会爱心助销等拓宽贫困户农产品销路。认定带贫益贫新型经营主体64家,扶贫产品352个,建成线下消费扶贫专馆6个、专区18个、专柜30个,累计销售扶贫产品3.52亿元。

【社会保障】  社会救助。强化低保制度和扶贫开发政策的无缝衔接,全面落实低保渐退帮扶、分类施保;加强特困人员救助,落实救助供养和照料护理政策,对农村分散特困供养人员100%签订委托照料服务协议。截至2020年第四季度,全区共有农村低保15486户40608人,农村低保覆盖率由2019年末的5.2%提高到7.11%,比2019年第四季度净增3463户11305人;享受城市低保2300户4496人、农村特困供养5812人、困难残疾人生活补贴12745人、护理补贴8240人,救助孤儿136人、事实无人抚养儿童116人,临时救助23900余人次,全年累计发放各类社会救助资金近3亿元,做到应兜尽兜、精准兜底。汉滨区民政工作先后在全省民政系统防返贫机制建设推进会、全市民政兜底保障暨重点工作推进视频会上做了交流发言,汉滨区民政局被安康市委、市政府评为全市脱贫攻坚工作先进集体,被安康市人社局、民政局表彰为全市民政系统先进集体。社会养老。编制了汉滨区“十四五”养老产业发展规划,完成了20个敬老院配套设施建设,建成张岭居家养老示范社区等10个生态健康养老示范点、2个城市社区日间照料中心、2个医养结合示范点,实现农村互助幸福院行政村全覆盖。全国第五批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扎实推进,印发了《汉滨区居家和社区养老服务改革试点工作实施方案》,区中心敬老院、民兴村互助幸福院等试点通过国家中期评估验收。社会保险。全区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参保人数38.18万人,参保率99.82%,待遇发放率100%;城乡居民待遇领取人员生存认证率90%,机关事业养老认证达到100%;城乡居民养老保险“五个不出村、服务零距离”建设工作全面完成,累计建成474个村(社区),安放助农服务E终端474个,完成率100%。城镇职工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4.15万人,征缴基金1.74亿元,基金支出1.52亿元;城镇企事业单位参加失业保险人数2.37万人,城镇参加工伤保险人数3.87万人。医疗保障。全区(含高新、恒口)新农合基金参保人数836233人,参合率达98.3%,统筹基金66898.64万元,上解大病保险和风险储备金7384.11万元,可支配基金59514.53万元;参加城镇职工基本医疗保险41522人,征缴基金17400万元;累计办理慢病手册64089本(其中贫困人口27866本),累计办理两病卡9286人(其中贫困人口7154人),门诊两病报销7821人次27.1万元。减灾救灾。开展汛前安全检查、“三到户”督查、防汛隐患排查、防汛防滑应急演练,有效应对汛期7次强降雨过程,2020年8月18日,汉江城区段最大洪水安全过境(流量3750m/s),实现了全区安全度汛,获全省2019-2020年防汛抗旱先进集体。就业创业。落实更加积极的就业创业政策,城镇新增就业7036人,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3.6%以内。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16.9万人,贫困劳动力转移就业9.9万人,贫困劳动力培训3257人,扶持贫困劳动力创业203人;全面落实一次性求职补贴、交通补贴和创业补贴,累计发放7844.43万元。劳动保障。用工达50人以上的企业建立调解组织56个,办理劳动人事争议案件264件,办结率100%;劳动人事争议调解成功率68%,为劳动者讨回维权资金899.66万元。受理劳动保障监察举报投诉案件55件,立案37件,结案率100%,为农民工追讨工资1400余万元。残疾人工作。精准开展康复服务,签约康复服务8000人次,适配轮椅、护理床、拐杖等基本辅具870人,适配假肢106人,适配助听器80台;为120名贫困残疾儿童进行康复救助;为1628名贫困精神病患者发放服药补贴,减轻家庭经济负担;组织全区500名残疾人开展种植业、养殖业、盲人按摩等培训;依托专业合作社、园区,采取“合作社+扶贫基地+产业+残疾人”的模式,创建省级残疾人扶贫基地2个、市级1个、区级1个,扶持带动贫困残疾人发展产业140户,助推残疾人精准脱贫。

【水利建设】  安全饮水工程。完成投资5802万元,实施农村安全饮水巩固提升及水源地保护工程48处,有效改善41503人饮水条件。强化公益性供水管理员使用管理,规范编制供水应急预案,确保干旱枯水季节或突发公共卫生事件时应急保障群众正常饮水。水利项目建设。投资2200万元,月河五里刘营段堤防工程已基本完工,新修堤防3.6千米;争取移民安置后扶项目资金4685.3万元,实施后扶项目72个;完成投资720万元,实施石岭沟、民主、竹扒沟、黄塘4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张滩集镇防护二区(磨沟右岸段)防洪工程完成投资6360万元。水资源管理。持续加强水资源“红线”管理,规范项目建设水资源论证和取水许可审批工作,加强地下水水质监测,按期完成长江流域取水设施排查反馈问题整改,集中办理取水许可68家,加强用水总量控制,不断巩固提升县域节水型社会创建成果。利用“世界水日”“中国水周”积极开展节水护水进社区、进机关、进校园等系列宣传活动,大力巩固县域节水型社会达标创建成果,全区万元生产总值用水量逐年下降。河道管理。印发《进一步强化河湖长履职尽责实施方案》,确保三级河湖长常态化巡河督导,公益性护河员、志愿者服务队持续性清捡保洁。聚焦河湖突出问题,深入推进河湖“清四乱”和违建别墅清查整治,疏浚清理黄洋河汉江交汇口遗留堆体10万余方。全力做好汉江禁洗、禁捕等工作,开展汉江城区段非法采砂专项整治行动,取缔拆解吸砂船28条,核减采砂船10艘、驱离吸金船20余条,有效遏制了中小河流乱挖滥采情况反弹,维护了河道管理秩序。水行政执法。持续开展“无黑无恶”示范创建、河湖执法三年行动、陈年积案清零行动等整治活动,巩固提升行业治理成效。现场复核整改中省环保督察反馈问题7件,水保监督下发整改通知书37份,复核水保扰动图斑信息537条,责令4家采矿企业限期整改落实水保治理措施,督促安岚高速、紫叶公路、永兴矿业等项目单位落实水土保持责任。河道现场纠违下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75份,扣押机械零部件18件(套)。全年共立案办理水事违法案件13件,行政处罚结案10件,罚没19.6万元,有力地震慑了河道乱采乱倒、破坏水保生态等水事违法行为。

【社会事业】  民生事业投入57.02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86%。教育工作。全区(不含市直、高新、恒口)现有公民办校(园)292所,其中,幼儿园160所、义务教育阶段学校116所(不含教学点106个)、高中教育阶段学校9所、中职学校2所;在校学生100828人,其中幼儿园25087人、义务教育阶段62504人、高中教育阶段10937人、职业学校2300人;共有教职工9625人(含民办),其中幼儿园2938人、义务教育阶段4857人、高中教育阶段1747人、中职83人。全年完成教育项目投资3.9亿元,共实施教育重点项目建设93个,新建、改扩建校舍163660㎡,运动场21280㎡,中心城区新增学位3770个,枣园九年制等11个重点校建项目建成投用,高井中学等12个校建项目加快建设,“双高双普”合格区创建通过省督导组评估验收。持续完善随迁、留守、残疾、贫困适龄儿童少年就学保障体系。2020年,全区义务教育阶段7092名留守儿童、24510名建档立卡学生、9589名易地搬迁子女学生、464名残疾适龄儿童少年全部实现了义务教育有保障。扎实推进教育资源整合扩充,实施96所公办中小学幼儿园、教学点及汉滨区职教中心迁建项目,依托汉滨高中、江北高中、汉滨初中等名校组建中小学教育集团8个,探索推进集团化办学,汉滨初中与滨江学校集团办学顺利实施,有效缓解了中心城区学校的“大校额”“入园难”“入园贵”“择校热”和教育资源区域性结构失衡、职业教育资源严重短缺等热点难点问题。文化事业。建成村史馆5个、民办博物馆1个,区文化馆全年免费开放,服务18200人次,指导民间文艺社团26个,开展群众文化活动71场次,服务群众2.6万人次。公共文化服务场所免费开放率100%。顺利完成首届汉滨区文学艺术创作政府奖评选工作,评选出一等奖1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6个,培育五里镇、江北街道2个示范镇和民兴村、西桥村、张沟桥社区、张岭社区等4个示范村(社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创建通过验收。“乡村文化理事会”“新民风讲习所”“四点半课堂”等公共文化服务创新品牌亮点显著。汉调二黄现代大戏《半云榜》参加第九届陕西省艺术节展演评比获文华剧目奖,地方传统折子戏《卖绒线》《天仙配》参加文旅部和江苏省政府主办的全国百戏(昆山)盛典演出。文物保护。公布汉滨区第七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项目6个,成功申报枧沟苏维埃政权旧址等4处省保单位保护维修项目,实施白云寺前殿、香溪洞石窟群、北城门维修加固工程,完成旬阳水电站库区、恒河水库、316国道改扩建、城东新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光脚谷等重点项目文物前期调查勘探工作。体育工作。加快社区体育设施配套建设,加强镇、村社会体育指导员队伍建设,积极开展群众体育赛事活动和国民体质监测,促进全民健身事业均衡协调发展。落实“体艺2+1”项目,开展“体育科技艺术节”、社团和科技创新大赛等活动,全面加强和提高学生综合素质。积极开展中、省、市级体育传统特色学校创建。截至2020年底,全区共有全国校园足球特色校15所、传统武术特色校1所、田径项目特色校1所,有少儿体校1所,青少年体育俱乐部1个。

【卫生工作】   医疗卫生工作。区三院住院综合楼建成投用,区妇幼保健院主体完工,完成瀛湖镇玉岚卫生院等5所镇办卫生院改扩建及附属工程,全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2.94亿元。实施卫生人才强基工程,招聘各类卫生人才100余名,其中硕士研究生1名、学科带头人3名。积极开展基层卫生骨干人才培养工作,推荐省优秀基层卫生骨干人才11名、市级基层卫生骨干人才125名。围绕优质基层服务型活动,为28所卫生院配备了DR、彩超、生化监测设备,为6所卫生院更新了救护车辆,新建数字化预防接种门诊9个、犬伤门诊11个、DR室改造21个,茨沟、流水中心卫生院在2020年度“优质基层服务行”活动中,受到国家卫生健康委、国家中医药管理局通报表彰。“互联网+医疗健康(扶贫)项目”全面运行,开展远程门诊1064例,远程影像4141例,远程心电71481例,县域内就诊率达到94.47%,区域内医疗数据监管、健康扶贫数据监测、检验检查结果互认、远程医疗服务全覆盖的区域医疗服务体系快速发展。持续推进健康细胞工程建设,2020年创建健康机关3个、健康学校3个、健康医院1个、健康企业3个、健康社区3个、健康村庄13个、健康家庭90个。积极开展健康促进活动,全年开展健康教育讲座50场次、义诊活动80余次,发放各类宣传资料3万余份,发送防病抗疫等知识短信100万余条,广大群众健康知识普遍增强,全民健康氛围更加浓厚。扎实开展重点人群健康服务工作,全区尘毒危害治理、尘肺病防治攻坚重点企业监督执法覆盖率、职业病危害项目申报率、接尘人员应体检率均为100%,工伤保险购买率达到85%。在全市率先建立了家庭医生签约信息化服务系统,实现了家庭医生签约服务动态化管理,在2020年全市基本公共卫生服务项目绩效评价中居全市第二。计划生育工作。严格落实计划生育政策,2020年全区共出生4925人(男2559人,女2366人)、一孩2439人(男1243人、女1196人)、二孩2353人(男1229人、女1124人)、多孩143人(男81人、女62人),出生率为6‰,自然增长率为5‰,出生人口性别比为 108:100。实施妇幼免费筛查行动,完成孕妇产前筛查6496人、新生儿先心病筛查7349人、新生儿听力筛查8345人,下发儿童营养包88200盒,建成托育试点机构4家,兑现各类奖励扶助金1237万余元。

【新冠肺炎疫情防控】  坚持人民至上、生命至上,全力打好“外防输入、内防扩散”组合拳,疫情防控工作取得阶段性成效,积极向好的态势持续拓展,累计确诊病例2例,全部治愈出院。筑牢四道防线,全力构建外防输入的防火墙。筑牢入境管控防线。在入境的高速路、铁路、国省干道设置排查点,逐人逐车开展排查,最大程度减少输入和传播风险,累计排查车辆6.2万辆,人员14万人次。同时,在各镇、村入口设立人员排查点,做好人员筛查和分类管理工作。筑牢行业管控防线。在宾馆酒店、超市商场、旅游景点、养老殡葬、出租客运、文化娱乐等行业,由行业主管部门开展全面排查,切实形成防控合力。筑牢社区管控防线。坚持责任下网格、力量下网格、管理下网格,党员干部全部下沉一线,与村、社区干部进行编组防控,全面加强对中心城区163个小区的排查管控。筑牢群防群控防线。组织镇村(社区)干部、小区业委会、物业公司、社区民警、志愿者,全面开展排查、管控、服务。实行四个覆盖,全力阻断疫情扩散的传播链。网格管理全覆盖。将中心城区53个社区、常住人口、流动人口全部纳入网格管理,动员引导群众少出门、不串门、不聚餐、不聚集,做到敲门到户、排查到人、上门服务、宣传到位,让“小网格”释放“大力量”。医学隔离全覆盖。建立隔离点4个,设置隔离房160间,对密切接触者全部集中隔离。对重点疫区人员,全部实行一名镇干部、一名村干部、一名医生包联一名居家隔离对象的“三包一”管理服务机制,落实包抓镇干部1857人、村干部3667人、医生908人。救治管理全覆盖。对确诊病例全部送市传染病医院治疗,对疑似病例全部送区三院治疗。对聚集性病例实行链长负责制,实行一人一链一专班,全面排查密切接触者,确保不漏一人。对密切接触者全部进行流调,累计开展流调112人,采集送检标本896人次、1400多份。对所有密切接触者、新入公安监所的服刑人员、新入监执勤干警和重点一省四市入境人员进行核酸检测。10天完成区三院传染病院区建设及旧住院楼改建,增加隔离病房39间。累计培训医护人员6378人次,累计督导检查民营医疗机构200家。消毒消杀全覆盖。对社区、城中村等卫生死角的垃圾集中清理,对公共区域和垃圾压缩转运站、垃圾收集站点、清运车辆每天消毒消杀。强化四项保障,全力织密防控阻击战的保障网。强化机制保障。成立领导小组及办公室和疫情防控指挥部及12个工作组,在指挥部组建临时党委和17个临时党支部。坚持重点问题随时研判、随时交办、事不过夜,共编发任务交办单、督办单、转办函1368份,实现一对一交办,点对点督办,切实提高决策和执行效率。结合区情特点和防控实际,成立了城区管理、江北铁路片区、北山片区、交通运输、市场供应、安康火车站6个指挥分部,进一步加强重点行业、重点区域的指挥调度,形成了纵向指挥到镇村、横向指挥到行业、网格指挥到盲点的指挥体系。强化物资保障。坚持政府采购一批、社会捐赠一批、向上争取一批,累计筹措口罩44.5万个、防护服3435套、消杀药品2.31万升,动员社会各界捐款706万元。规范市场主体经营行为,建立重要物资监测日报机制,有效保障疫情期间生活必需品供应,确保社会大局稳定。强化宣传保障。突出“看得见、听得进、靠得住、暖人心”,让宣传入眼、入耳、入脑、入心。累计印制宣传资料32万册、发放手提小音箱100个,疫情防控短信及手机彩铃覆盖56万人,编发疫情防控信息80万条,主流媒体刊播稿件2140篇。预警监测舆情546条,研判转办36条。累计受理来电、网上转办信息3048件,全部处理完结。强化纪律保障。制定了坚决打赢疫情防控阻击战七条战时纪律,明确疫情防控工作中力戒形式主义的六条战时要求,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亲自指挥,一线督战,全区3万名党员干部按照区委常委包片、区级领导联镇、区级部门包村要求,全部深入到疫情防控一线。执纪督查组采取“四不两直”方式,高密度、全方位开展明察暗访和监督检查,确保各项防控措施落实到位。通过一系列扎实有效的防控措施,防控工作取得了较好成效,守住了中心城区不发生疫情的底线。累计实施“点对点”全程闭环转运594人,排查国内低风险地区来返汉滨人员6190人,集中隔离118人,居家隔离476人,核酸检测超24217人次,本地确诊病例迅速“清零”,实现患者“零死亡”、医护人员“零感染”。汉滨区疾控中心荣获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先进基层党组织、先进集体;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获评陕西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先进集体荣誉称号;汉滨区第三人民医院内科一病区被陕西省卫健委授予“优质护理先进科室”荣誉称号。

【综合治理】  平安建设。区级综治中心和27个镇办387个村(社区)综治中心建设全部完成,安装视频监控2314个,综治视联网系统、综治信息管理系统、公共视频监控系统实现了市、区、镇、村互联互通,综治中心建设工作得到省市高度肯定。建立健全矛盾纠纷多元排查化解机制,大力推广“五老进中心”、律师化访、一村一政法干警调处矛盾纠纷有效做法,全力做好社会稳定风险防范预警工作,全区预警防范率连续五年保持100%水平,重大项目、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率连续六年100%。社会治理。全年共破获刑事案件440起,成功破获“2020.1.13”销售假冒商标商品案、“7.27”特大电信诈骗案。全年共查结治安案件1195起,全区治安警情同比下降22%,“黄赌毒”案件同比下降30%、20%、73%。2020年,全区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6.20%。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打掉黑社会性质组织1个67人,涉恶犯罪集团6个68人,恶势力团伙7个88人,共破获涉黑涉恶案件116起,抓获犯罪嫌疑人364人,刑事拘留330人,批准逮捕223人,起诉385人。扣押冻结涉案资产总价值1775.5余万元;查处涉黑涉恶“保护伞”4件4人,涉黑涉恶腐败案件49件,处分76人。行业系统共排查涉黑涉恶涉腐涉乱线索299条,摸排行业领域乱点乱象867个,开展专项整治535次,整治行业乱象853件,查处各类行业违纪违法案件592起,行政处罚251人,查处涉案党员干部83人,落实三书一函整改措施89份,进一步推动长效常治。被市委、市政府评为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先进县区。安全生产。严格落实“一单五制”安全治理机制,持续开展安全生产“五项攻坚”行动和安全生产隐患排查整改,2020年全区未发生安全生产责任事故,安全生产四项指标全面下降,安全生产形势持续稳定。

【生态环境保护】  环境质量。全年削减化学需氧量、氨氮、二氧化硫、氮氧化物4533吨、325吨、334吨、30吨,污染物削减总量全市第一。全区流域地表水水质优良比例达到100%,汉江出汉滨断面稳定保持Ⅱ类水质,月河、吉河、黄洋河、恒河水质均达到功能区划标准;中心城区及建制镇集中式饮用水源地水质达标率100%,水环境质量位居全省第一;安康中心城市全年优良天气346天,同比增加20天,全年无重污染天气,PM10、PM2.5浓度分别为53微克/立方米、32微克/立方米,同比下降17.2%、17.9%,六项监测指标全部在国家空气质量二级标准限值之内,高质量进入国家空气质量达标城市,空气质量和改善幅度排名全省第一,取得历史性突破。蓝天保卫战方面。累计摸排餐饮门店、露天烧烤摊贩1085户,全部纳入常态化管控,98户餐饮单位完成油烟净化设施整改,暂扣煤炉、散煤1100余个,集中清理了育才路、南环路、金州广场、白天鹅广场等重点区域的露天烧烤摊点;落实建筑工地渣土运输“红黄牌”管理机制,完成渣土运输车辆密闭改装241辆;组织开展316国道五里段、安平路枣园段、安岚路马坡岭段脏乱差整治行动,全年累计查验渣土运输车1446辆次,检查工地502处(次),实施罚款25.68万元。实施“洒水抑尘+道路冲洗+雾炮降尘”组合作业,多车型结合进行垃圾巡回收运,始终保持道路机械化作业和进场垃圾无害化处理率两个100%。碧水保卫战方面。全面落实“河湖长制”,积极开展五里砂场集中清理整治、黄洋河专项整治,对污染水环境的自然资源违法行为实行“零容忍”,严厉打击耕地内采砂、洗砂问题。全年下发《责令改正违法行为通知书》11份,拆除违法建筑及构筑物5处,清理堆砂压占土地14处,拆除洗砂机械5台。净土保卫战方面。全面落实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开展了蒿坪河流域水污染防治和双龙区域石煤矿治理,累计投入969万元,完成了历史遗留废弃矿山地质环境恢复治理8处,修复损毁面积129亩。强化重点监管企业和建设用地准入监管,深入推进农村环境综合整治,顺利通过土壤污染治理与修复成效评估,全年检查涉危废企业33家次,登记备案涉固废企业65家次,完成企业土壤污染物监督性监测7家,新设土壤监测点10处,率先通过10处农村危废暂存点验收,“绿盾行动”反馈问题全部销号。青山保卫战方面。大力推进绿色矿山建设,完成全区69宗发证矿权矿山自查排查,先后组织开展了早阳镇绿松石和大竹园、双龙区域煤矿整治,关闭采石类矿权8宗,立案查处土地矿产违法案件32宗,下发行政处罚决定书32宗,责令退还非法占地建筑及附设22.9万平方米,没收非法占地建筑及附设4144平方米,收缴罚款83.9万元。环境执法方面。累计组织开展专项执法行动50余场次,受理办结环境信访问题1157件,检查工业企业472家次,下达行政处罚22件,责令停产整治6件、查封扣押2件、移交公安1件,罚款52.88万元,用高质量执法守牢了环境底线。环保督察整改方面。中省环保督察及“回头看”反馈和交办信访问题共计404个,已全部通过验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