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不久,全省县域工业集中区高质量发展现场会在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观摩。屈指一算,五里工业集中区已经连续7年获得“陕西省重点建设县域工业集中区先进单位”荣誉称号,连续3年被评为“陕西省示范县域工业集中区发展先进单位”荣誉称号。

在温荣朝眼中,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连续多次获得表彰,那是实至名归。

作为第一批入驻企业,集中区发展了十年,温荣朝和他的安康荣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见证了十年,公司也由原来的小作坊,成为了一家“新三板”上市公司。

十年,随着五里工业集中区从无到有,入驻企业从最初的6家发展到166家,集中区在腾飞,企业在壮大,各企业负责人也在成长。

“小伙子,看你人品不错,又务实,不如到区上五里工业园区去开厂……”十年前,一个偶然的机会,温荣朝听到了这样一席话。在厂里务工多年的温荣朝,心里燃起了一把火。

“那个时候,这一片还是水田,没得路,更没得电,一切要从头开始。”温荣朝指着现在眼前已经修建了厂房的一片地,回忆说。

其实,不仅仅是温荣朝指的那一片地。2010年,整个规划的五里工业集中区20平方公里,基本都是农田。

月河川道有发展定位,那就是全市国家主体功能区建设试点示范市的唯一重点开发区,加上陕西省人民政府重点支持县域工业园区发展,这对汉滨来说,是千载难逢的机遇。

无工不富,无工不强!汉滨区委、区政府在这一片田地上规划建设工业集中区,做这个决定是抓住了机遇,也体现了突破县域经济发展的前瞻性。

十年前,汉滨区委、区政府建设五里工业集中区是咬紧了牙关。

集中区建成之初,招商引资没能达到预期数量,发展状况艰巨。为此,汉滨制定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加大基础设施投入力度,出台优惠政策,吸引客商投资兴业。

汉滨区在财力十分紧张的情况下,投资5000万元作为启动资金为五里工业集中区一次性建设12万平方米厂房。

温荣朝算了一笔账,那个时候土地是15万元一亩,可是政府却花费了更多的代价。征地补偿费、耕地开垦费、耕地占用费、土地出让金、契税、水电路气基础设施建设等算下来,一亩地要将近40万元。也就是说,每一亩地,政府要补20多万元。

“做企业最难的就是资金。”温荣朝直言说。企业起步的几年时间,因为缺乏资金,在银行只能做短期贷款,贷款一年时间连厂都建不起来,又得给银行还款,企业濒临倒闭。

汉滨区党委、政府看到了问题的重要性,对于这些企业全力支持,进行担保贷款,为企业解燃眉之急。

就是在“摸着石头过河”的过程中,2010年汉滨区正式启动建设五里工业集中区。建设伊始,汉滨坚持与高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恒口示范区小城镇综合试点错位发展。在集中区规划布局了富硒园、新型材料园、纺织服装园等“一区七园”,实现了产业互补,错位发展。

在布局上,汉滨区全力推进一二三产融合发展,实现“以产促城、以城兴产”。汉滨把月河川道发展规划、集中区发展规划、五里重点镇建设规划、土地利用规划、陕南移民搬迁安置规划进行“五规”融合,实现集中区发展和区域发展深度融合,错位布局。

和安康荣泰农业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一样,安康康安食品公司也是最早入园的企业之一。借助五里工业集中区发展机遇,安康康安食品公司产品种类日益丰富,雪魔芋,魔芋干,魔芋酸辣粉等系列产品日产能达到2吨,企业实力和品牌影响力不断增强。

立足安康良好的富硒生态优势,在创业之初,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就把富硒食品深加工作为规划建设的重要内容,着力打造富硒食品产业园。如今,集中区聚集了芋硒王魔芋饮品加工、济波泉南瓜粉加工、亚菲拉甘蔗加工等45家富硒食品企业,产品销往全国各地。

同时,一批由服装制造和毛绒玩具为代表的产业纷纷落户园区。借助苏陕协作机遇,五里工业集中区整合专项资金1亿元,打造毛绒玩具文创产业园,建设厂房12万平方米,入驻新伟泰公司等总部级企业8家,带动全区毛绒玩具新社区工厂79家。

思路就是出路。汉滨在谋划五里工业集中区建设的时候,按照“大集团引领、大项目推动、集群化发展、园区化承载”的方针,重点打造“富硒食品、新型材料、纺织服装”三个百亿产业集群。采用企业自建、园区自建、引资“区中园”建设三种方式相结合,累计建设标准化厂房35万平方米。建立联席会议、领导包抓、跟踪服务、差别化奖励、外部关键保障等五项机制,着力打造出一流营商环境。

好环境带来好发展。截至2019年底,五里工业集中区实现工业总产值205亿元,入驻企业166户,带动就业2.2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