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11月19日起,记者开始行走在秦巴山区的一些村庄,对村一级的党员干部、群众特别是贫困户集中采访,为写作安康市脱贫攻坚“小人物”系列访谈搜集素材。采访中,记者自己安排行程,不让政府干部陪同,力求新闻所反映和描写的内容更接近生活的真实。目前,安康市992个贫困村全部脱贫退出,10县区成功摘下“穷帽子”。“小人物”的生存理想是什么?生活欲望又有哪些?在脱贫攻坚即将成为历史的时候,记录这样的时代"小人物”的命运更显得珍贵。

行程的第一站

记者来到了汉滨区的大竹园镇,在这里虽未寻觅到竹林的踪影,却看到了蒿坪河两岸前不见首后不见尾连成一片的茶园。这是一个有着1.6万余人的乡镇,街道上的人却不多,因为虽然已到阳历年的倒数第二个月,但在外打工的乡亲大多数要在接近阴历年正月才回到家乡。干净的街道来往的车辆不断,一打听,该镇已和相邻的紫阳蒿坪镇、汉滨流水镇在秦巴腹地形成了一个小规模的“三角经济带”,各镇之间的群众你来我往,互相拉动消费。立冬以后,茶园里就见不到劳作的村民了,只有在镇上香菇园区和新建的3个社区工厂里能看到忙碌的亦工亦农的乡亲。

李照围:脱贫的路有辛苦也有快乐

见到李照围时,她推着一辆装着两筐香菇的小车,发现记者拍照,不自然的眯起了眼睛,嘴角友善地露出微笑。香菇生产时间是当年9月至来年的3月,她在这里打工,每天1百元,再加上丈夫在镇上干一些零散的轻活,家庭全年能收入3万元左右。

李照围穿着一件浅色的毛衣,毛衣上起了很多的毛球,她说,这件毛衣上下班都穿。她今年37岁,三个孩子在上学,丈夫从前在外地煤矿做工时患上了尘肺病,现在回到农村干不了重活,双方的老人也去世了,这是一个因病致贫的家庭。

大棚和库房一个在坡上一个在坡下,身高1.6米的她推车技术很娴熟,没有一点吃力的样子。

她干活的地方是汉滨区飞平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距离她的家---大竹园社区10组走路只需5分钟,中午晚上都不耽误给孩子做饭。合作社的负责人叫周荣平,是社区的会计。周荣平夸李照围说:“工资不是计件制,经常见她累了,叫歇都不听,这个好妹子苦了自己给合作社出了大力。”

李照围和记者拉家常时说:“我的孩子嘴馋的很,吃米饭不炒3个菜就不吃呢。”她微笑着,一边是对孩子假意责怪,更多是对自己能满足孩子生活要求的自豪、自尊,这一点她这个贫困户母亲不输别的母亲。

谈到对未来的期许时,李照围说:“以后会发生什么好的事情和不好的事情我没办法想到,我只想坚持不停地劳动挣钱养家,抚养成孩子、照顾好老公。”她说,“眼下,我盼望能有更多的人买我们大竹园无公害的香菇,合作社生意好,我就能干得长久。”

听李照围这样说,旁边的周荣平站起来大声讲:“请放心,我们的产品供不应求。”他还说:"大竹园以发展茶叶为主,茶园的活多在上半年,现在我们搞香菇生产,就是让村民下半年也能挣钱!”

一个37岁的女人要照顾最大14岁、最小8岁的三个孩子,有病的丈夫;还要从事农业生产摆脱贫困,且不和城里人相提并论,就是在当下的农村也少见。好在有合作社这份工作,还有政府给予的农村低保,更有像兄长一样关心她的村干部,才使得李照围在脱贫路上既有辛苦也能感受到快乐,这或许就是生活的真实和真实的人生。

周荣平对记者讲:“外面来合作社收购香菇的客商问过我,大城市和大竹园比哪里更好?我回答,要说风景、空气质量等居住环境当然是大竹园好,要说挣钱就业还是大城市机会多,所以我们要抓脱贫攻坚、乡村振兴的机遇迎头赶上。”

李照围告诉记者,有时在香菇生产中出了差错,周荣平都是和干活的人一起承担责任,她在合作社工作没有思想上的压力。"我是在高兴中挣钱养家的。"冬天的风吹着这个坚强的女子,她笑着,轻轻地在白色的香菇大棚外说。

韩昌兵:贫困户供出3个大学生

和正义村2组贫困户韩昌兵在村委会门前见面时,他骑着摩托刚给建房的村民干完活。他有泥瓦匠手艺,一年到头除了给汉滨区正义茶叶种植合作社干半年工,其余时间,在镇上干些建筑、装修的零散活计,年收入4万左右。

他掏出20元一盒的香烟给记者抽,记者一边拒绝,一边笑着说:“贫困户还抽这么贵的烟?”

旁边有村民解释,韩昌兵是因为把记者当客人才买的好烟,平时哪舍得呀。韩昌兵抽烟时露出的牙齿很黑。记者劝他,牙都熏黑了,别抽了。听了这话,他沉默了一会儿说,“年轻时我也不抽烟,可当我的3个孩子接连考上大学,我为娃的学费生活费发愁时,想不出办法,整夜睡不着觉,只能一根一根吸着烟恨自己无能。”他说,“学费是贷款的,家里因学致贫,可是娃的生活费仍没有着落啊。”

在韩昌兵一筹莫展的时候,村党支书记、正义茶叶种植合作社理事长侯运建让他在茶园当上了带班的管理人员,每年增收3万元。通过村干部帮助和自身努力,韩昌兵的孩子中老大、老二克服了上学费用紧张的难题,分别于2017、2019 年顺利毕业,目前只有老三读大四。

韩昌兵介绍,侯运建把多年在煤矿挣得的几百万血汗钱全部投入到了农业上,累计帮扶贫困户82户。他说,做农业挣钱慢,大部分本钱都给农民发了工资,侯书记这么做都是为了乡亲们啊。

记者在园区见到侯运建时,他说:“韩昌兵的三个孩子都能考上大学是大竹园的骄傲,是将来建设我们家乡、祖国的下一代,我们帮助是应该的。”他还说,“韩昌兵工作兢兢业业,是园区的骨干。”

采访时,在园区农家乐吃饭的一位客人听到后说:“侯总,你可是韩昌兵的恩人啊。”

“别叫我这总那总的,就叫老侯,老侯当不起恩人,没有苏陕项目我建不起现代化的茶厂,没有安康市政府指定的茶旅新镇项目、全镇在基础设施上的大力投入,谁的企业都走不到今天。”侯运建似乎有些生气了。

侯运健告诉记者,无论作为村党支部书记还是合作社负责人,和贫困户打交道都不能象对待自己老婆、孩子一般去发号施令,要理解他们生活中的困难、性格中的敏感,帮助他们用自信战胜自卑,只有这样才能让群众信任,让上级党组织放心。

采访结束,看到韩昌兵骑上摩托时的神气劲儿,记者不禁感叹:一个贫困户依靠自己辛勤劳动,依托基层党员干部帮扶,遇上脱贫攻坚的时代,给祖国建设养育了3名大学生,凭什么不让他神气一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