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对土地总是有着一种特殊的感情,执着于故土难离,执着于落叶归根。过去人们就着土地过日子,土地在哪里,房子就在哪里,家就在哪里。

  今日的牛蹄镇,已累计建成集中安置点3处,半数以上群众享受到移民搬迁政策,家家户户住新居,人人脸上笑开颜。

  牛蹄镇朝天河社区,原来是一处小河旁狭窄贫瘠的小聚居地,村里的群众住的四面八方,加之山地多,大半数群众都居住在半山腰上,靠着小河边的水田和房后坡地四季劳作,辛苦过活。在听说了搬迁政策,可以搬迁进城后,群众们既想搬迁出穷窝窝,又故土难离,怕回不到故土。镇村干部在反复了解群众诉求后,决定在朝天河就近选址,建立一处村级安置社区。


1669252679853066881.jpg

        (朝天河安置点原貌)

   安置点选址在整个村子中心部位,既考虑了场面宽敞大气,又考虑了群众对土地的难以割舍,安置社区现在已经全部住满了从各个山头搬迁下来的群众。1669252718102045396.jpg

         (现在的朝天河安置点)

   家住朝天河村山顶的苍万模,家里3口人,老两口年纪大,行动不便,又不懂文化,收入全靠在外务工的儿子,村里干部动员其搬迁的时候,死活不同意搬迁。觉得搬迁后住楼房,不方便盘弄土地,不能使用柴火灶,又不懂文化,不会使用电器,热饭都吃不到嘴。驻村工作队反复上门劝说,给他保证,搬迁后,所有困难都有专人帮扶,确保住的舒心。现在朝天河村已经全部解决了群众住危房的问题。

  搬得出还要稳得住。这就体现了以村为单位小聚居的好处,邻里邻居,以前想见面聊天得翻山越岭串门,现在开门就能见面,人情味更浓了;农民还是离不了土地,虽然搬迁住进了楼房,但对土地的热爱依然没变,除了全家外出务工的人家,其他一些人会白天到地里种粮种豆,盘弄蔬菜,自给自足。没事的时候,一群人就坐在村委会前的大槭树下聊天、娱乐,安置点还配备了标准化卫生室,村级小学也离安置点很近,解决群众健康和教育担忧。

  稳得住还要大发展。斩断“穷根”的关键还是要有致富产业。朝天河村地理位置优越,位于富硒带上,各类物产富含硒元素,也是牛蹄镇最平坦的地方,又与紫阳县两镇交界,驻村工作队在经过多次研讨商量后,决定搞循环农业,山沟搞养殖,山下搞种植,打造富硒农产品。

  50多岁的杨大金,虽然文化程度不高,小学都没念两年,但是对土地有特别的热爱,搬迁后,他利用山沟搞起了养殖,流转村民土地,还种植了近100亩的魔芋,不仅自己富起来,还带动村民用工、土地分红。1669252764207010558.jpg

  朝天河村副支书陈涛,也是扎根热土,在尝到养殖的红利之后,又流转了近100亩土地,建设了标准化设施蔬菜大棚,准备带动全村群众,搞蔬菜种植,利用养殖的粪便,经过发酵处理,又回归农田,打造富硒有机蔬菜品牌。

  高质量发展还需要精神文明同步。村民杨琴琴说:“住上宽敞的楼房,吃上自己种的绿色蔬菜,晒晒太阳,闲暇之余,在社区的新时代文明实践站看看书,下下棋,坐在树下听听广播,很是惬意,朝天河村通过民主大会约定了村规民约,成立了道德评议委员会、村民议事会、红白理事会和禁毒禁赌委员会,每年还邀请社团开展戏曲进乡村文艺演出,各类活动搞得有声有色。

  今日的朝天河已换发新的生机,完成了华丽的蜕变。“移民搬迁只是起点,乡村振兴,重在强村富民,乡村产业繁荣,村民生活富裕,才是我们为之奋斗的最终蓝图”朝天河村支书潘付勇满怀期待的告诉大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