装上棉纱、调好数据、按下开关,只见织袜机齿轮开始飞速运转、针筒反复运动……不到3分钟便有了袜子的雏形。次日一早,负责缝头的农户便会上门取走袜胚,进行下一道工序……走进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西区所在的朝阳社区街巷,热火朝天的袜子生产加工景象在农户家随处可见。

5月初,在汉滨区委、区政府的指导下,五里工业集中区为进一步发挥“园区+总部企业+新社区工厂”模式的作用,推动乡村振兴,实现融合发展,继续把学党史为民办实事走深走实,经过多次村情民意调查、反复研判后,结合产业发展情况,提出了“家庭工坊”建设项目。五里工业集中区党工委副书记王晓莉介绍说:“‘家庭工坊’项目是由五里工业集中区牵头、汉滨区乡村振兴局、汉滨区五里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共同实施,由村(社区)组织、以家庭为单位,在总部企业发展基础上,拓展出的‘园区+总部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新模式,经过前期紧锣密鼓的筹备,今年5月底在朝阳社区试点推行,群众足不出户就能实现致富增收。”

工厂车间向社区工厂、农民家庭作坊延伸,实现了工厂产能的低成本扩张,农民群众因此有了更加可靠的家门口收入。“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现代化的工业生产走进社区农户,这一产业链的拓展,对于工业化犹在爬坡的安康意义显在。

游子还乡因故土,“梧桐村”里好风景

站在朝阳社区村民凌孝凤的家门前,一楼开间12台高速运转的织袜机跃入眼帘,凌孝凤有条不紊地操作着织袜机,不时整理织好的袜胚,笑盈盈地向记者介绍:“这个还算轻松,操作也简便,都是电脑设计好的程序,线头断了接一下,棉纱线完了就换新的,袜子织好后进行收集。”

今年52岁的凌孝凤,20多岁就和丈夫王开春在南方打工,二十余年间,他们不停地在鞋厂、螺丝厂、橡胶厂等企业的流水线上辗转,用每月5000多元的工资支撑着一家老小的生活,日子过得“盐淡油浅”。2020年,由于家中父母年岁已高,需要有人随时看顾,凌孝凤回到了老家五里,正发愁以后单靠丈夫的工资都不够生活的时候,乡亲邻里聊天时提到的园区企业招工信息引起了她的注意。“听说那个袜子厂在招工人,不行你去试试呗。”“我没做过袜子,我怕做不好,这边工厂估计工资给的低吧……”抱着试一试的想法,凌孝凤走进了入驻五里工业集中区的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成了一名织袜工人。“刚开始啥也不会,就是前三个月跟着师傅学,过了几个月慢慢掌握了技术,手上熟练后活也做得多了,工资也能拿到五六千元,不比在广东打工的工资少,我都没想到老家还能拿到这么高的工资。”尝到甜头的凌孝凤,从此坚定了要在家乡工厂好好干下去的决心。今年5月份,五里工业集中区决定在朝阳社区推行“家庭工坊”项目,得知消息的凌孝凤,立即感觉到这是个千载难逢的好机会,便迅速找到社区,表达了自己要报名参与的迫切心情。

朝阳社区党支部书记陈玉玺回忆道:“她是第一批最后一个知道的,飞奔过来报名后,我们综合考虑了她家里的房子不用改造都符合条件,并且在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上班,有技术基础,就让她成了编织组的一户。”拿到名额的凌孝凤,怀揣着激动的心情将远在深圳打工的丈夫叫回了老家。“你赶快回来,现在政府给的政策这么好,预计一年能挣20万左右呢。”就这样,在外务工多年的凌孝凤夫妻,因“家庭工坊”项目的推行,终于结束了打工生涯,实现了由“打工人”到“创业人”的身份转变。每天天刚亮,凌孝凤便起床看顾织袜机,晚上则是丈夫值班,保障机械24小时生产运行,12台机器每天平均能生产6000多双袜子,和在厂里上班的产量差不多。

第二天,再由缝头户鲁仲霞从她家领走袜胚,进行袜子缝头、翻面。从前靠着开麻将馆度日的鲁仲霞,如今满怀信心扎进了家中的工坊,手指翻飞间,一双双袜胚就成了人们日常所穿的袜子。鲁仲霞高兴地对记者说:“现在孩子作业完成后,出去玩会儿就来帮忙翻袜子,不像以前作业写完后不是看电视就是玩手机,慢慢戒掉了‘手机瘾’和‘电视瘾’,也知道了挣钱不易,学习也比以前更努力,成绩也有了提高。”在鲁仲霞家中,连70多岁的老母亲也帮着一起给袜子翻面,全家齐动员、老少齐动手的场景洋溢着奋斗者的满满激情。

按照项目建设的全生产链打造规划,由朝阳社区为核心成立社区工厂,负责本村编织户生产袜子的整形包装,整个社区形成袜子的编织、缝头、定型、包装加工程序。下一步,该社区将成立电商中心,对生产出来的袜子进行线上线下销售,真正实现“生产、销售、售后”一条龙服务,实现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不断激活群众的内生动力,有效带动群众走向共同富裕,进一步壮大村集体经济。

财富自带汗水香,群众个个是能人

从一个想法到工坊落地,短短一个月的时间,8户编织户、4户缝头户热火朝天、大干快干为五里工业集中区毛绒文创园所在的朝阳社区注入了无限活力。“这几天,我们这的村民闲聊时都在说这个家庭工坊,隔三岔五就会跑到社区问,下一批家庭工坊户啥时候开始报名,大家伙都等着呢。”朝阳社区监委会主任李小荣介绍说。

过去,当地除了传统农业,没有什么加工业,群众增收大多都只能外出务工,家庭离散化、村庄空心化、人口老龄化的情况十分普遍,大部分村和社区都是“386061”群体。随着五里工业集中区越来越多企业的入驻,那些曾经离开家园的年轻人纷纷返乡,形成了“归雁经济”推动一方发展的“热力图”。而今,由五里工业集中区牵头,汉滨区乡村振兴局、汉滨区五里产业园区投资开发建设有限公司、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公司共同投资实施的家庭工坊项目正在加快推进。

“村民都会算经济账,目前由新乐祥采取保底加工费+奖励的办法支付报酬,根据编织不同的袜子一双袜子0.11元起、缝头0.037元一双、整型0.05元1双,每天每台织袜机可织袜400至500双以上,每户家庭工坊12台编织机每天可编织袜子6000双左右,按照每双0.11元加工费每月可获得收入近2万元,每年可实现收入24万元,除去电费等开支,每年每户约有20万元的纯收入,房子都是他们自家的,不仅能挣到高工资,还有效盘活了群众的闲置资产,家庭剩余劳动力也能一起干活增加收入。”提及家庭工坊在群众间激起的热烈反响,安康新乐祥纺织工贸有限公司董事长顾志红的言语间满是欣慰。

如今,第一批家庭工坊实行8户编织、4户缝头、1户定型包装为一个生产小组,村民亲切地称之为“841项目”,编织户定期在新乐祥公司领取生产袜子所需的原材料,每2户编织户生产的袜子供应1户缝头户,每天公司安排专人到户收取生产好的袜子。编织户的考核任务由缝头户负责,缝头户的考核由定型户考核,定型户的考核由包装户考核,公司根据收取的袜子考核包装户,并按照在公司领取的原材料核对袜子产量,根据收取的袜子数量、质量给付加工费,既实现各负其责、比学敢超,又促成了相互考核和监督的体制机制。

在李小荣原本空置的自建房里,退伍回乡的侄子李壮对自己的新事业充满了信心与干劲。“我之前就想着回到老家干些啥,没想到现在工厂开到家门口,我学了技术后,还由打工人变成了创业者,这好事以前想都不敢想。”乐得合不拢嘴的李壮,看着眼前的织袜机,眼里充满着希冀,淌下的滴滴汗水,凝结成内心对美好生活奋斗的不竭动力。在叔叔李小荣的鼓励和支持下,李壮还准备扩大规模,把屋后的空院子和二楼空置的房间都拾掇出来,改造成车间,容纳更多的织袜机高效生产。

放眼整个朝阳社区,从前三个一群、五个一伙的闲散人员早已不见踪影,取而代之的,是工厂里不断涌入的新面孔,是家庭工坊中手脚不闲的追梦人。通过建园区招商引资入驻企业,群众实现了由农民转变为产业工人;而建设家庭工坊,又进一步从“打工人”向“创业人”转变;房子从资产向“资本”转变。

外来“好经”本地念,结队前行是核心

五里工业集中区基于纺织服装、毛绒文创类总部企业的逐步入驻和壮大,借鉴浙江诸暨家庭工坊模式,充分学习先进理念、先进经验,培育、壮大以群众为核心的生产经营队伍,集聚提升产业链,衍生出车间进社区、班组进家庭的生产模式,经过首批试点运行,产生了良好的社会效益与经济效益。

在坚持走产业建群、集群、强群化发展为企业赋智、赋能、赋值的过程中,五里工业集中区强势推进富硒食品、新型建材、纺织服装三大百亿产业集群建设,并积极帮助产业开拓新的生产路径。家庭工坊的落地落实,为企业孵化提供了持续动力。

在乡村振兴的背景下,广大农村地区亟需各类产业带动,五里工业集中区充分发挥政企联动力量,采取总部企业投入流动资金,政府扶持设备及装修的启动措施,不断完善生产、管理的规章制度,让家庭户成为毛细血管般的存在,为企业减负、产业增量、群众增收提供了载体。

围绕“家庭工坊”模式的做大做强,五里工业集中区下一步将在全区范围内发展家庭工坊村100个、家庭工坊户10000户,预计年可生产成品袜子144亿双,实现产值300亿元、税费4.5亿元,带动就业30000余人,可获加工费28亿元。

在着力打造中国西北袜城的宏伟蓝图下,汉滨区五里工业集中区乘势而上,坚持延链、补链、强链的发展思路,不断拓展产业延伸链条,争取把更多老百姓嵌入其中,让人人掌握一门技术、户户都有创业机遇成为现实。

“奔走在新的赶考之路上,为了民生福祉,为了经济发展,将全力打造‘园区+总部企业+新社区工厂+家庭工坊’新发展模式,将家庭工坊打造成为新的‘汉滨名片’,使家庭工坊成为助力乡村振兴、创新经济发展的重要举措,助推五里工业集中区插上腾飞的翅膀,提档升级、提质增效,跃向发展新高地,为谱写汉滨新时代追赶超越新篇章作出更大贡献。”汉滨区委书记范传斌如是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