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勤春来早
走进春季的关庙镇,一片火热的劳动场景映入眼帘。乡村振兴正热潮涌动,产业兴旺的新气象点缀山间田野,民富村强的新画面正徐徐铺开。
“周围种植的菊花就是我承包的土地,面积共计100余亩。”苗文英说,“下一步,我继续扩大规模,并申请绿色商标,打造关庙品牌。”
苗文英是关庙镇菊花的种植大户,2021年,苗文英在勇胜村党支部的带领下成立了专业合作社,当年的产量即达到6吨,年纯收入68万元以上。
“我们还计划带动周围群众来种植菊花,让村民能发更多的‘菊花财’。”苗文英说。
“去年的山羊行情不错,仅在春节销售高峰期,我山羊就已卖了30万多元,全年可能就是60、70万。”在唐淌村安康市汉滨区甲升生态农业科技园区,农场主唐甲升说。
同样在大垭村的脱贫户李俊兴赶在春节前将牛肉销售一空,钱款即时到账,他心中的石头总算落了地,“牛肉能卖2万多块钱吧,过年就有钱用了!”
一开春,李俊兴又有了新的打算。“现在是8头,我想多养些牛,把气候搞大。周围有的是场地,我一个人弄不过来,就请人帮忙。”
产业振兴要走出一条新路子,基础在农户,关键在党员,核心在落实。为此,关庙镇党委确定以“党员示范带动,干群同奔富路”的方式,扑下身子发展产业。
近年来,关庙镇依托地理位置差异分片推进稻鱼混养、水产养殖、生猪育肥、高山蔬菜等项目,升级农业服务及富硒产业配套,建设特色产业链。
“结合关庙镇的地理、区位、交通、资源优势,找准定位,超前谋划,高点起步,本着‘资源变资产、农民变股民、资金变股金’原则,以咬定青山不放松的韧劲强势推进产业发展,带动和扶持群众稳定增收,多次组织召开全镇产业振兴座谈会,总结提出了‘因地制宜、因户施策、创新思路、不拘一格、处处开花、遍地结果’的产业发展思路,确定了特色种植、畜牧养殖、社区工厂、龙头企业等适合全镇发展的主导产业。”关庙镇镇长张海峰说。
在提质增效、促进农业规模化、标准化、产业化、品牌化的同时,通过“接二连三”,发展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健全产业链条。
位于汉滨区关庙镇的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是依托我市富硒水资源成长起来的企业之一。经过20年的发展,公司生产的桶装水已遍及安康城乡千家万户,龙王泉富硒水更是远销北京、上海等一线城市。2020年,公司实现销售额4000多万元,比2019年提升20%。
安康龙王泉富硒矿泉水有限公司总经理沈凡说,公司现有的年产3万吨富硒水生产线已无法满足市场需求,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今年5月建成年产30万吨龙王泉富硒矿泉水项目,并加快推进公司旅游产业。
提升“硒+农业”、做强“硒+工业”、开发“硒+旅游”、打造“硒+康养”,2020年,全市富硒企业达到200多家,产业综合产值达650亿元。全市建立起以富硒茶、魔芋、生猪、渔业和核桃五大产业为主导,以富硒粮油、蚕桑、果蔬为特色的富硒产业体系,安康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富硒资源优势逐步转化为农民的现实财富,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60%以上来自富硒特色种养收入,70%以上的贫困群众依靠富硒产业可持续脱贫,形成了“人养山”“山养人”的良性循环,过去的穷乡僻壤、深山老林摇身一变成了“聚宝盆”“金饭碗”。
3月6日,位于沈家岭社区的安康新伟泰毛绒玩具厂内,一排排生产线上摆放着“冰墩墩”“雪容融”的生产原料。8.7万只毛绒玩具飞跃汉滨,走向世界。关庙镇通过办好社区工厂,做好搬迁后扶,防止返贫。
“我在社区工厂上班,每个月能挣3000多元,收入很稳定,下楼就能赚到钱。”从包湾村搬迁下来的王富琴说。2019年,她成了这里的一名“上班族”。
像沈家岭这样的社区工厂在关庙镇如雨后春笋,在关庙镇拔地而起。目前关庙镇共建成6家,解决就业岗位500余个,吸纳群众就业430人。
“我们将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目标,围绕党建引领高质量发展和全面推进乡村振兴。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融入新发展格局,推进工业转型升级、农业提质增效、文旅全域融合、生态优先发展、城乡功能完善、民生福祉改善,奋力续写乡村美、百姓富。”关庙镇党委书记马小刚说。
现在行走在关庙镇,一栋栋小洋楼鳞次栉比地镶嵌在汉滨大地,一幅产业兴旺、景美人和的乡村画卷振兴画卷正在徐徐展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