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我自己通过合疗报销了两笔比较大的治疗费,村镇干部很快就找上门来了解情况。我当时还奇怪,他们怎么知道的?”

方行菊居住在陕西省安康市汉滨区谭坝镇松坝社区,丈夫务工在外,她在家门口的社区工厂上班。原本平静的家庭生活,却因为婆婆患上恶性肿瘤而被打破。

“照顾小孩的婆婆生病以后,我只能辞去工作照顾他们俩,收入减少了。”方行菊说,“治疗费虽然大部分报销了,但自费的部分今年也有近两万元,压力很大。”

12月1日,安康市汉滨区医保局智能监控中心的工作人员在查阅脱贫户风险预警监测系统数据。(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不等方行菊开口反映困难,就能引导村镇干部找上门的,是汉滨区政府利用医保大数据开发出的脱贫户风险预警监测系统。这套系统今年5月份上线运营,通过实时监测全区脱贫户、边缘易致贫户等重点人群的参保、门诊、住院、缴费等信息,每月筛查出个人负担费用较大的家庭,由汉滨区医保局等部门反馈到各镇、街道,再由基层入户调查,最终因户施策进行帮扶。

汉滨区医保局局长王功江介绍,汉滨区地处秦巴山区,是国家乡村振兴重点帮扶县之一,全区边缘易致贫户、脱贫不稳定户、突发严重困难户“三类人群”分布广、监测难度大。

针对这一情况,汉滨区通过脱贫户风险预警监测系统包含的多项指标筛查重点人群,如个人月门诊、慢病、住院负担费用合计超3000元;个人年负担费用累计超1万元;个人季度住院频次过高、时间过长等,打造新的工作流程,改变了原有的户申报、镇村排查,再向上汇报的自下而上的监测方式,形成了自上而下、直接交办的机制,也打破了部门间的“数据壁垒”。截至10月,系统已提供信息500余条,经入户走访、综合研判后,区各级部门和镇村联动,落实了相关人员的防返贫措施。

“防范因病致贫返贫,以前主要靠基层干部逐户走访,工作量很大,也存在滞后性。现在通过上级部门按月反馈过来,我们再入户,更快更精准。”汉滨区谭坝镇人大主席李飞说。

为巩固防止因病致贫返贫长效机制,汉滨区还成立了因病返贫致贫监测预警工作领导小组,并明确相关部门开展常态化综合帮扶的措施,在精准识别的基础上实现精准帮扶。由汉滨区红十字会、区退役军人事务局、区民政局、区人社局、区农业农村局、区慈善协会等部门,根据帮扶对象和情况的不同,落实医疗费用帮扶、低保、特困供养救助、托底安置、代缴养老保险费、产业奖补、社会捐赠等不同层次的帮扶措施。方行菊被安排了可以兼顾照料家人的公益性岗位,每月收入1800元,全家还收到了来自区民政部门的5000元临时救助。

12月1日,在安康市汉滨区江北街道办事处便民服务大厅,工作人员刘娇娇在为群众办理医保业务。(新华社记者邵瑞 摄)

在汉滨区五里镇便民服务大厅,记者看到窗口办事员杨文婧运用崭新的高拍仪,7、8分钟就能为群众办理一单医保报销业务。据介绍,今年下半年,汉滨区通过配发设备、培训人员,使全区各乡镇街办都能通过传回电子资料的方式,办理医保报销等38项业务。

“好处在于,偏远乡镇的患病人员不需要再赶到区上报销合疗,群众少跑腿;另一方面,报销越方便,患者家庭就能报得越及时,医保大数据监测系统就能更早发现问题,介入更快,避免耽误治疗。”王功江说。

汉滨区区长吴大林表示,建立防范化解因病返贫长效机制,首先需要用及时有效的监测识别出风险人群。以医保大数据监测作为龙头牵引,可显著提升精准识别效果,推动精准帮扶工作有的放矢。(记者邵瑞、薛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