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小额信贷是贫困户脱贫增收的“启动金”。作为贫困群众增收致富的有效抓手,这一“启动金”往往能发挥四两拨千斤的作用。

安康市汉滨区在探索金融扶贫的创新实践中,紧紧围绕贫困群众需求精准发力,打通堵点,化解难点,持续在“贷得出、用得好、能致富”上做文章,走出了一条“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转变的长效路径。

四方联动助“启动金”精准到户

11月3日一大早,汉滨区建民街道赤卫村村民曹学群就开始翻看蜂箱内意大利蜂的产蜜情况。老曹早年间在新疆、河南以及韩国打过工,因为收入不稳定回到了安康老家。后来他跟着四川的养蜂人学了几个月的养蜂技术,便萌生了自己试一试的念头。要养蜂,这笔启动金怎么落实呢?

了解到老曹养蜂的想法,村风控小组、银行立即对他进行评级授信,并做贷前调查,分析产业项目和贷款期限匹配情况,很快老曹便贷下了2万元。“所有的材料都是区、镇、村上的干部和银行信贷员上门办理的,我基本就没怎么跑过路,而且一周内就拿到了这2万块钱。”老曹告诉记者。

有了这笔“启动金”,老曹的“甜蜜事业”越做越甜。由于人勤快、懂技术,老曹成了村上的养蜂大户,很多曾经持观望怀疑态度的村民纷纷向老曹取经。

安康市汉滨区在国家政策框架下,因地制宜建立了“专班+联席会议+四方联动”机制,推动小额信贷政策精准落实。由区、镇、村三级扶贫小额信贷工作专班,负责扶贫小额信贷管理和风险处置,定期召开联席会议,研究解决资金落实过程中的堵点问题,形成区、镇、村、银行四方密切配合协作模式,顺利扶持了一大批有条件的贫困户获得资金发展生产。截至10月底,汉滨区累计发放小额信贷25111笔11.19亿元、贴息1.17亿元,通过扶贫贷款资金帮扶17120户贫困农户发展增收产业,带动贫困人口6.7万人。

全程管理为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越是贫困户,其运用资金发展生产的能力越弱,这就需要政府、银行、驻村帮扶队多种力量来指导他们用好资金。

11月3日上午,记者一行人来到汉滨区建民街道徐家沟村村民杨成猛家。穿过堂屋便是他家的小型养猪场,看着一群群活蹦乱跳的猪崽儿,老杨心里在谋划一件大事。

“我想把养猪场迁到对面坡上,搭一个大一点的养猪场。”老杨把想法告诉了一起来家里回访的驻村干部和农商行信贷员。

“你现在这个养猪场确实影响周围环境,养殖规模也受限,扩大规模可以申请续贷,咱们是享受这个政策的。”安康农商行河西支行信贷员李支文告诉老杨。

“关键问题在于用水用电要解决。”驻村干部朱光福说。

……

大家就这样你一言我一语为老杨出谋划策。

扶贫干部朱光福和农商行信贷员在杨成猛家了解小额信贷使用情况

像老杨一样有续贷意愿,想扩大生产的人并不在少数。汉滨区对此出台了《关于明确扶贫小额信贷展期、续贷、再次申贷以及风险补偿事项的通知》,让“启动金”为贫困群众持续发展保驾护航。

从放贷到续贷,从开支到监管,小额信贷的使用不仅关乎贫困群众的切身利益,更是汉滨区在小额信贷管理中的重点。“我们对每一笔贷出去的资金都会全程核查,确保资金真正用于产业发展。”汉滨区扶贫办行业金融组组长王勇告诉记者。

汉滨区及时查找资金管控中的风险点,健全管理机制,明确化解措施,出台一系列应对方案,使逾期率控制在0.5%以内。截至10月,全区累计清收化解已到期扶贫小额信贷资金80443万元。

双向激励为脱贫致富增添动力

11月3日下午,记者走进汉滨区建民街道徐家沟村村民王兆知家里,宽敞的院子里晾晒着芦粟和玉米,牛棚里刚刚产下的小牛犊不时探出头晒太阳,后山上散养的鸡悠闲地踱步觅食。2016年王兆知第一次申请小额信贷,因为按期还款、信用良好,很快获得了续贷,有了持续发展的资金。如今,随着产业规模的发展壮大,日子越过越红火。今年,王兆知还被汉滨区授予脱贫攻坚自强标兵和诚实守信户称号。

王兆知被安康农商行授予诚实守信户

“原来我在砖厂干活,勉强维持生计。媳妇和我都有病,孩子又小。想借钱做点啥,可谁敢给我借。”王兆知说。

实际上,很多贫困群众都有像王兆知这样的想法,激发他们对新生活的希望显得至关重要。而扶贫小额信贷通过资金的注入与项目的实施,将贫困户带至特定的激励情境中。一方面,劳动和诚信可以带来收入;另一方面,懒惰和退缩不仅意味着收入减少,还意味着贷款难以还清。

如今,王兆知全年收入可达10余万元,家境的改善直接改变了他的精神面貌。“我现在养的鸡啊牛啊根本不愁销路,只要我愿意干、勤快点,增收致富肯定没问题。”王兆知自信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