居民有诉求无处找服务,社团想活动无处找场所,单位有资源无处可对接……随着社区居民的兴趣爱好和生活诉求日趋多元,公共文化服务内容单一、活动阵地匮乏等因素,成为制约社区文化发展的瓶颈。

公共文化服务该何去何从?自2018年以来,汉滨区江北街道办以群众文化需求为导向,把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作为践行群众路线、“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乡村文化振兴”的重要契机和重要抓手,大力实施“文化惠民”工程,在推动公共文化服务标准化、均等化、社会化等方面积极探索,让辖区居民沐浴在文化阳光下。

建文化阵地,打造“半小时文化服务圈”

阳光洒在地板上,一个人、一本书、一张书桌,大大小小的读者们尽情享受着属于自己的静谧角落……这样宜人的读书环境不是在家里,而是在汉滨区文化馆江北分馆的图书阅览室。

在创建国家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示范区工作的推动下,江北办牢固树立“大文化”理念,对汉滨区文化馆江北分馆原有办公区域和相关部室布局进行相应调整,因地制宜地将楼道改造利用为非遗展厅,转变原有手工登记为“电子借阅”;先后投资170万余元资金,建成6个与村社区办公场所为一体的“3+X”社区文化活动中心(即文化广场、百姓大舞台、标准化图书室)和江北片区首个24小时图书馆、1个村外运动场所;全办各村社区“四室一厅一场一台”(一个文化活动室、一个棋牌室、一个图书阅览室、一个电子阅览室、一个多功能厅、一个文化广场、一个舞台)全覆盖,为打造城乡一体化“半小时文化服务圈”提供基本保障。

“专家”+志愿者,打造多元化服务队伍

晚餐时间后,江北西城阁小广场上总是格外热闹,一群女子伴随着舒缓的音乐,迈着小碎步缓缓走过,知性、优雅,这是西站社区秋之韵艺术团旗袍秀的训练现场,为接下来的各项文化活动积极筹备着。

按照《陕西省基本公共文化服务实施标准(2015?2020 年)》要求,江北办文化综合服务中心人员配备达到标准,各村社区均组建了文化理事会,配备理事长、副理事长、理事,负责组织开展各类文化活动。为了提高群众参与和自主开展文化活动的能力,该办发挥乡土文化能人、退休教师、干部职工和文化非盈利组织在公共文化服务活动中的作用,全力打造“政府部门搭平台、社会力量办文化、基层群众广参与”的文化供给新模式。截至目前,秋之韵艺术团、天姿艺术团等34个社团已承办了120余场群众文化活动。同时,采取“请进来”的办法,把非遗文化传承人请到江北办,为文艺骨干、文艺社团专班培训。

“反弹琵琶”,打通公共文化服务“最后一公里”

正值暑期,汉滨区文化馆江北分馆内传出阵阵欢快的音乐,循着音乐来到三楼的舞蹈室,老师正带着8名小朋友练习舞蹈动作,伴着音乐节奏,小朋友们灵活地扭动着小屁股,一脸天真无邪的笑容。另一边泥塑室里,老师则演示着技艺精湛的泥塑绝活,耐心地解答小朋友们天马行空的问题,手把手地教他们用泥土制作泥塑作品,孩子们不仅听得入神,实践起来更是毫不含糊,认真创作着各种泥塑造型,现场气氛十分活跃。

培训结束后,孩子们还会开心地来到图书室借阅图书。满满当当的书柜,应有尽有的各类书籍,文化馆江北分馆正逐渐俘获着孩子们的心,成为了她们的暑期新乐园。

为满足不同层次、不同年龄段群众需求,江北办量身定制多元化公共文化服务活动,把非遗文化传承人、专业表演人员请到江北办,为文艺骨干、文艺社团指导“充电”。对于辖区学生,他们通过“走出去”的方式,主动上门服务,在学校开设特色班级,培训重点骨干老师,再由老师对学生进行授课的方式,开展泥塑、剪纸、舞蹈、汉剧进校园活动,目前已辅导28期(次)986人。同时,江北分馆在暑期开展舞蹈、泥塑、剪纸免费培训,丰富辖区青少年学生暑期文化生活。对于双职工家庭学生放学离校后一个半小时无人监管问题,他们积极和社会机构联系,在张岭社区、张沟桥社区成立四点半课堂,发动文化义工开展各种形式的兴趣教学和学习辅导,有效填补了家庭和学校因为学生离校一个半小时的真空档,做到“学生兴趣学,家长归途安”。

“文化+X”,提升公共文化吸引力

戴墨镜、花衣裳的黑老大在市场上横行霸道收保护费,小贩们苦不堪言却又无力反抗,两个神秘客人的到来改变了一切……“庆七一”文化汇演的舞台上,小品《市场风波》妙趣横生,市民们看得不亦乐乎,又把“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记在了心中。

汉滨区文化馆江北分馆实施“党建+文化”引领工程,把文化广场、党员活动室、农村党员干部现代化远程教育站等有效整合,建设综合型开放式村社区活动场所;建成集党建宣传墙、民风民俗墙、文化娱乐墙等为一体的党建文化广场, 展现党建文化主题,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诚孝俭勤和”新民风;把党的方针政策、党领导下取得的发展成就、扫黑除恶专项斗争、脱贫攻坚、城市创建、移风易俗等作为创作元素,编排成群众喜闻乐见的快板、小品、歌舞、相声等进行演出,让党的“好声音”走到群众心坎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