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共产党汉滨区第十六次代表大会召开后,大河镇全镇上下认真贯彻落实会议精神,紧紧围绕“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的总目标,因地制宜,兴产业,稳就业,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铺就了一条乡村振兴的康庄大道。

走进大河镇金仓小区,几家新社区工厂里呈现一片繁忙景象。在康悦铭工艺品有限公司内,村民徐世红正在认真地裁剪、缝制毛绒玩具。提起现在的好日子,她的喜悦之情溢于言表。“我就住在金仓小区,去年3月份到厂里来上班,家里是脱贫户,老公长期生病,家里还有小孩,照顾家人很方便,一个月工资有两三千。”徐世红说道。

就业是最大的民生,为增加易地扶贫搬迁群众的就业渠道,大河镇党委、政府通过招商引资,陆续引进毛绒玩具、制鞋等劳动密集型企业,为居民提供就业岗位,实现“家门口”就业的愿望。

90后的刘守杰创办的景鑫鼎昊鞋业有限公司就是大河镇通过招商引资落户的企业。公司负责人刘守杰目前在大河镇开办三个鞋业加工厂,带动140多名周边群众就业。

“我就是大河人,以前在外务工,进过工厂,开过工程车,还开过酒店。后来跟一个朋友在外参与了制鞋业,觉得这行收入利润可观,还能带动很多人就业,于是2019年就返乡创业。”刘守杰说道。在他的动员下,跟他一起在外地务工的40多名大河人纷纷返乡进厂,成为了大河镇新社区工厂的技术骨干。

为了帮助企业落地生根,大河镇党委、政府以甘当“店小二”的服务意识积极主动作为,统筹规划,将移民搬迁安置社区建设与新社区工厂同步规划、设计,并配套水、电、路、网等基础设施,利用标准化的厂房、优惠的招商政策、丰富的劳动力资源,吸引了一些企业落户大河镇。

“大河镇目前有八家社区工厂,带动就业人口653人,其中脱贫人口和三类户共计128人,月平均工资2800元,为群众稳定增收和巩固脱贫成果奠定了基础。”大河镇组织委员唐波介绍道。

产业发展是稳定脱贫的根本之策。为不断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大河镇将农业产业发展作为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引擎”,助力群众走上增收致富之路。

时值金秋,走进大河镇小河村,一排排崭新的蔬菜大棚格外醒目。棚内暖流扑面,栽种整齐的白菜苗、菠菜苗等映入眼帘,长势喜人。大棚内,十几名村民正忙着起垄、施肥。

小河村位于汉滨区北部,距大河镇集镇1.5公里,地理位置优越,自然资源丰富、交通便利。全村占地面积14.7平方公里,辖14个村民小组,户籍人口465户1519人。为了进一步巩固脱贫攻坚成果,接续推进乡村振兴工作,小河村党支部积极探索出“将党支部建在产业链上”的党建模式,通过土地流转、入社劳动、入股分红、产业带动、反租倒包的方式,创建了小河村循环经济农业园区。

“园区共流转土地687亩,其中368亩为生猪养殖产业,300亩为蔬菜保供基地。截至目前该园区通过流转土地带动农户127户,其中已脱贫户29户72人。”小河村党支部书记潘德锋介绍道。

今年3月,潘德锋精心谋划的大棚蔬菜园区马上就要动工了,考虑到园区缺乏管理人员,潘德锋立马给在外做装修生意的儿子打电话,动员他回到村里,把大棚蔬菜产业做好。“年轻人头脑灵活,我把儿子喊回来工作,也是给村里年轻人带个头,只要勤劳踏实,回乡创业也能赚钱。”潘德锋说道。

“由于这两年疫情,外面生意不好做,就回来在家里做大棚,一个月保底方面有两千到三千块钱收入。”在大棚务农的村民李万富说道。

近年来,大河镇坚持“长短结合、以短养长”的思路,打造了“林下套种、林间养殖、稻渔共养、农光互补”四大特色产业,推出了“跑山黑猪”“大河土鸡”“手工盐挂面” “红薯粉条”等名优品牌,发展农业园区18个,创建市区级农业园区9个。同时,借助电商中心、消费扶贫等模式打通了“产品变商品、收成变收入”的最后一公里,解决了一大批贫困户农副产品销售难的问题,切实拓宽了贫困户的致富道路,促进了经济发展。

在稳就业,兴产业的同时,大河镇党委、政府持续推进民生工程项目建设,先后完成了狮子头红色革命文化广场、北山邮政服务中心、集镇入口综合改造、集镇河堤建设、农贸市场建设、高温垃圾热解、污水处理等项目,启动实施了大河小学迁建、大河中学综合楼建设等项目,集镇骨架不断拉大,集镇基础设施条件显著增强,集镇功能日趋完善。

“汉滨区第十六次党代会闭幕后,大河镇迅速组织镇村干部,学习贯彻会议精神,把全镇干部的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区委的重大决策部署上来。我镇将紧紧围绕‘高质量建成北部山区中心城镇’的发展总目标,完善集镇功能,提升对外形象,优化集镇环境,在特色产业发展、搬迁后续扶持方面实现‘双引领’,在扶贫资产收益、村级集体经济、农民人均收入方面实现‘三个增长’,在党的建设、社会事业、基层治理、生态保护上实现‘四个提升’,为奋力谱写汉滨新时代追赶超越龙头引领新篇章贡献大河力量。”大河镇党委副书记、镇长人选田吉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