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步履铿锵勇向前》。

2017年6月,因工作需要,我被抽调至汉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从事扶贫宣传工作。四年来,我始终保持一种如牛负重的使命感、时不我待的紧迫感、寝食难安的责任感,在扶贫的道路上和同事们共参与、同战斗,留下了难忘的回忆。

初为扶贫人

2017年6月,脱贫攻坚进入关键期,从事新闻宣传工作近七年的我被抽调至汉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负责全区扶贫宣传工作。我欣喜若狂,心想:趁年轻多干点儿,多积累点经验,以后不管做什么工作都会游刃有余。

“我这次被抽调到汉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工作了,参与全区的脱贫攻坚工作。”在第一时间,我将这一喜讯告诉了家人。

“听说扶贫工作很辛苦,儿子眼看要升初中了,学业紧,咱爸妈年龄也大了,需要你操心的事多着呢,你能顾得过来吗?”怀孕已经6个月的妻子担心地问我。

看着妻子担心的样子,我赶紧安慰道:“困难是暂时的,办法总会有的。人人都会面临困难,若人人都退缩了,脱贫攻坚这场硬仗还怎么打?作为一名党员,我应该摆正位置,到需要的地方去!”

参与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我始终恪守“守初心、担使命、找差距、抓落实”的责任要求,吃透“精准”意义,迅速掌握扶贫业务政策标准,努力使自己成为“行家里手”,将全部精力投身到脱贫攻坚工作之中。

对于脱贫攻坚工作,我坚信,只要努力了就一定会成功。

勇于“挑大梁”

回想刚到宣传组那会儿,就我一个“光杆司令”,而且也无办公场所和设备。面对如此局面,心中只有一个字??“干”,以干克难。

“你下班的时间是几点,你还记得吗?”妻子时常这样问我。

全区脱贫攻坚宣传报道工作任务重,压力大,正常上班时间根本不够用,我只能坚持把自己的时间和精力发挥到最大化,“5+2”、“白+黑”成为常态。每天除了繁琐的日常工作外,一到晚上,人少安静时,挤出时间,思考一天的工作,围绕近期脱贫攻坚工作的重点,撰写新闻稿件或典型案例,及时为中省市媒体提供线索和稿件。

【我的扶贫故事】陈善刚:步履铿锵勇向前

2018年4月初,为筹备全省脱贫攻坚深度贫困现场会,区脱贫办宣传组承担了制作全区脱贫攻坚宣传片和宣传展板的重任。作为宣传组组长,我更是责无旁贷,争分夺秒奔走在各贫困村、产业园区、建设现场和广告公司,设计展板、挑选照片、撰写脚本、指导拍摄与剪辑等,整整一个周回家休息的时间加起来不超过12个小时。通过不懈努力,咬牙坚持,终于圆满完成任务,我也吃下了“定心丸”,同事们都说我实打实地“挑起了大梁”。

2019年6月全市“百日决战”期间,我每天坚持到五大社区拍摄施工进度,撰写宣传稿件,编发百日攻坚战报,常常是晚上11点从工地回来,由于长时间的过度劳累,有一天差点晕倒。利用中午休息时间,我去医院做了检查。

“你血压偏高,大脑供血不足,要挂几天针,注意多休息。”医生叮嘱我。

“我打完这针,你给我开点药喝吧,我手头还有好多工作要做呢。”这段时间真的感觉到累了,但是内心的责任感不允许我有“歇一歇”的想法,打完针后,又坚守在火线上。

【我的扶贫故事】陈善刚:步履铿锵勇向前

乡间道路、田间地头、农户小院……哪里有扶贫工作典型、经验亮点,我就往哪里去。遇到好的题材,格外珍惜,随即背着照相机、扛着摄像机,深层次采访、多角度拍摄,只为捕捉到最真实感人的画面、传播出最有情感的汉滨好声音。

经过几年的努力,全区的脱贫攻坚信息报送、媒体刊发稿件都位居县区前列,相继推出了一系列有温度、有深度、有热度的新闻线索和宣传稿件。

我“失职”了

“铃铃铃……铃铃铃……”2017年10月19日早上,一阵急促的电话铃声一下将我从写稿件的思绪中拉出来。

电话那头传来妻子急促的声音:“你赶紧回来,我肚子疼得厉害。”我这才回过神,意识到妻子预产期已经到了。我立即安排好手中的活,急匆匆向领导请了假往回赶,当我把妻子送到医院,当天晚上孩子就出生了,看着妻子平安无事,我既感到幸运,又觉得很自责。

孩子出生后的第二天,也是省市脱贫攻坚考核和省级交叉检查的关键时间,我匆匆安排好家里事务,就又回到了单位,整理工作经验,梳理工作亮点,汇编成册,最终经过我整理总结的工作亮点在检查中加了分,得到各级高度认可肯定,心头的重石才算落了地。

杨凌“农高会”期间,出生不久的孩子得了黄疸,我把孩子送到医院检查,刚办理了住院手续,随即接到新任务,要求到杨凌进行农高会参展布展工作。“怎么,你这就走了,不管孩子了?”见我又要走,妻子连忙问道。“此次脱贫攻坚成果展示是陕西省第一年举办,我必须去帮忙,孩子辛苦你照顾了。”看着妻子失落的表情,我虽内心充满愧疚。仍毅然地奔赴杨凌,布置脱贫攻坚产业扶贫成果会展,直到会议结束。

孩子出生以来,也是脱贫攻坚战的关键期,我经常忙于工作,对妻子和孩子的照顾实在太少了。

“你的工作到底有多忙,连照顾我们母子的时间也挤不出来吗?”妻子时常抱怨。我也只能口头安慰妻子:“我很想好好照顾你们,但是宣传组现在离不开我,等忙完这段时间,我会好好照顾你们。”当时我的内心很愧疚,作为丈夫和父亲,我“失职”了。

“你赶紧来医院一趟,你爸轻微脑梗,要住院治疗。”2019年4月26日,母亲打来电话通知我。刚从西安培训结束,我就赶紧返程,还没来得及到医院看望老父亲,又接到了新任务,组织全区支部书记开展政策业务培训,做会议方案、布置会场等工作我都亲自上阵,最终圆满完成了培训工作。

回想起这些事情,内心充满愧疚,作为儿子、丈夫和父亲的我,在家人最需要我的时候,一次又一次的“失职”。但是,一篇篇稿件、一次次实际行动、一次次“舍小家为大家”换来的是大家对我工作的肯定,一切都是值得的。

刘忠友的变化

我帮扶的3户贫困户,他们都是流水镇凤凰村人,每个月我都会定期入户开展走访活动,了解他们的诉求,耐心询问每户家庭情况,与他们谈心,算账对比,制定帮扶计划,谋划布局产业项目,实现脱贫致富,但有时候也会遇到让我感到“头疼”的事。

让我“头疼”的是从2018年开始帮扶的流水镇凤凰村的贫困户刘忠友,他因体弱多病,房屋年久失修,无固定职业,缺资金导致家庭致贫。

“我家庭这么困难,房子不能住,身体不好,又挣不到钱,日子没法过,镇村干部也不给我解决,我就看你咋帮我脱贫。”初次走访刘忠友时,他就向我提出要求。

“老刘,你别担心,国家的扶贫政策是惠及每一户贫困户的,不是镇村干部不给你解决,政策的实施也有个过程,你的难题都会给你解决的。”我耐心地安慰老刘。

“我不管那么多,你看我现在情况就这样,你就说多久能给我解决。”老刘不依不饶地说。

当时,由于老刘个人思想偏激,时常抱怨镇村未能让他享受党的惠农政策,思想懈怠、情绪抵触,给他做思想工作,总是“油盐不进”。

后来,无论是天晴还是下雨,日常还是逢年过节,我多次上门了解情况,分析根源,找准他的困难和病根儿,认真做思想工作,帮助他开导思想盲区,增强信心,最终了解到他的“心病”就是住房问题,通过与镇村衔接,根据相关政策,很快申请了一套80平方米住房指标。但是,难题又来了,新房子有了,老刘又不愿意搬离老房子。

“老刘,老房子很不安全,搬迁社区环境好,你可以在社区工厂上班挣钱,并且孩子上学也方便。”我苦口婆心地给他做思想工作。

“那不行,我要是搬走了,土地咋办,能养猪养鸡吗?吃啥喝啥?”老刘仍执拗地说。

于是,我便多次入户,多次地给他讲政策,沟通思想,逢年过节给他带些慰问品,最后,终于愿意从老房子搬到安置房。并帮助他解决女儿的上学资金难题。

2019年9月28日,刘忠友一家搬进了新居,当天我买了些菜,带着家人在他们新房子吃了顿饭,和他共庆乔迁之喜。他拉着我的手说道:“感谢党和政府的好政策,感谢你的细心关怀,让我住上了宽敞明亮的新房子,娃子上学也不用愁,我平时也干点活补贴家用,日子越过越有奔头了。”

这一刻,我的内心是暖的,昔日思想偏激的刘忠友变了,性格开朗了,也不“找茬”了,懂得感恩了,实现脱贫了。我的艰辛与付出没有白费,贫困户对我工作的认可就是对我最大的鼓励。

四年攻坚路,苦与乐相随相伴,也让我深深地认识到,扶贫不仅仅是一个任务,也是一种责任,更是一种爱的传递,我将把这些历练作为一生的财富,在未来的路上继续前行。

(作者简介:陈善刚,男,中共党员,汉滨区脱贫攻坚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