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脱贫攻坚工作以来,汉滨区共选派驻村干部3000余人,结对帮扶干部6000余人,共有20000余名党员干部参与到这项伟大的事业中来。在2021年实现了现行标准下的贫困人口全部脱贫、贫困村全部出列、贫困县(区)如期摘帽的目标。在扶贫路上,我们的党员干部?力同心、攻坚克难,有的父母病重无法尽孝,有的妻子怀孕无法照料,有的子女出生无法陪伴,有的牺牲在脱贫攻坚工作岗位上。同时出现了“夫妻档”、“父子档”、“全家档”,一系列扶贫故事催人泪下,感人肺腑。为记录广大一线扶贫干部的奋斗历程、定格脱贫攻坚的暖心瞬间,即日起,汉滨融媒将陆续推出《我的扶贫故事》,带您重温扶贫路上的酸甜苦辣,献礼建党100周年。

今天为大家分享的扶贫故事是《难忘扶贫“三个一”》。

自脱贫攻坚战打响以来,作为单位分管脱贫攻坚工作的我,先后在关庙镇、流水镇五个村(社区)驻村扶贫,期间,还担任驻村第一书记。回顾六年来的脱贫攻坚工作,既有心酸汗水,也有自豪感慨!

一份特殊的“工单”

2020年11月26日,安康市12345便民服务热线给我转来一张特殊的“工单”。用他们的话说,一般的“工单”基本都是反映问题、投诉举报的,而这份却是表扬“工单”!这是少之又少的现象!

我看了工单内容,主人公的容貌浮现在我眼前。他是我在流水镇河心村包联的贫困户,名叫方治军。这是一位典型的中国农民,朴实勤劳。初入户交谈时还显得拘谨。在我讲政策、问家常、谈生产中,慢慢地,他的话匣子打开了。讲了他的人生经历、发家致富的一些想法。并试着问我能不能帮他贷点扶贫款,我当即答应了,并马上和村干部及流水信用社经办人员联系,很快他就拿到了政府扶持的5万元贴息贷款。方治军喜上眉梢,对我也是更加感激和信任,慢慢地我们成了朋友。

在后来的日子里,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晚上就住在村部,而他家离村部不远。有时看我房间灯亮着,他就跑过来坐坐,有时还会给我带点儿零食,有时他们下地干活,我也跟着去帮他们干一会儿。后来他老伴儿生大病住院,还转院到西安治病,在医疗费用报销方面我替他代办手续;老伴儿出院回家,我又带着礼品前去看望。

村上2014年前后有7户建房户的补贴因种种原因,迟迟没有落实兑现,其中就包括方治军一户。他们向我反映后,我及时向村里了解情况,并多次协同村干部向镇上反映,并一直揪着不放,后来我还拿着有关材料直接找区上的分管领导请求协调解决。在各方面的共同努力下,这7户的建房补贴终于得到了兑现。方治军拉着我的手,激动得说不出话来!情谊就是这么一点一滴的结下的!

方治军在外打工的儿子回家,听到其父亲讲到我为其家办的几件事情后,便向12345便民服务热线投下了这一表扬工单。

一位老人惊动了新华社

我在河心村驻村时,有一件轰动村里的事儿。2017年6月的一天,我接到新华社记者的电话,说要来村里采访村民何永弟。当我把消息告诉镇上时,镇领导还有些忐忑。说给村上时,支书和村主任心里还犯嘀咕!大家都不相信新华社记者怎么会到村上来采访一个普通农民!

何永弟是我在下村入户时认识的。那时候经常看到老人在地里干活,站在地里也能和我侃侃而谈,经过交谈得知他家就住在路边。我顺便到他家里座谈,看见屋里还有一位坐在轮椅上的中年人。这才逐渐知道,何永弟老人年近八旬,坐在轮椅上的中年人是他46岁儿子。何永弟的儿子二十年前外出打工,因事故造成终身瘫痪,肚脐以下全部失去知觉,肌肉萎缩,大小便失禁,儿媳妇带着孙子离婚改嫁。2004年,他的老伴又因意外事故去世,从此他们父子二人相依为命。二十多年来,老人既当爹又当妈的抚养残疾儿子。

老人的事迹让我很感动!都说“久病床前无孝子”,可一位老人却能无怨无悔照顾儿子二十多年。用他羸弱的肩背扛起生活的重担,成为这个家庭的顶梁柱。也许村上的人习以为常,但我却敏锐地感到,这就是一个非常好的新闻素材!而且,这位老人特别勤劳,不仅养了几十只鸡,家里的5亩多山坡地,也都种满了荞麦、红薯和玉米。老人很健谈、性格开朗,家庭遭遇这么大的变故,却能坦然面对,我既是同情也更是感动。村上在评选新民风带头人时,就力推何永弟老人为自强不息标兵。

同时,作为一名摄影爱好者,我经常到他家拍摄他下地干活和在家里照顾残疾儿子的照片。照片发出去后,引起了新华社的关注,这才有了开头那一幕。

我陪着新华社记者到何永弟家那天,得知他又下地干活去了,我们就直奔庄稼地里对他的辛勤劳作进行采访拍摄,采访过程既生动又真实。新华社的通稿发出后,全国有上百家新闻单位都刊用了稿件,其中《新华每日电讯》用一个整版报道了何永弟的事迹。用新华社内部人说,这是开创了《新华每日电讯》报纸一个先河,用一个整版报道一个中国最基层农民的事儿,应该是第一次。

何永弟自强不息的精神很快家喻户晓,成了倡导新民风的典范!何永弟后来被评为汉滨区“道德模范”、“陕西好人”。

在贫困户中,不乏有“蹲在门前晒太阳、等着政府送小康”的人,所以扶贫先扶志积极倡导和培植新民风尤为重要。在脱贫攻坚这几年中,我一直注重通过宣传身边的典型事例教育群众,从思想上、精神上给予鼓励,大力倡导新民风。我还发挥爱好新闻写作的特长,先后对流水镇河心村贫困户李永兴大力发展烤酒、良田村贫困户何茂平大力发展养殖业致富的先进事迹进行了宣传报道。

对包联的村,每年都要在“七一”建党节或元旦等节日举办新民风建设先进人物的评选、表彰和文艺演出活动,我亲自当主持人,用群众身边的好人好事,深入浅出、生动活泼地讲述“诚孝俭勤和”新民风的内涵和意义,激发干部群众的工作热情,使其积极投入到发家致富和即将开展的乡村振兴等各项工作中去。通过一系列活动和潜移默化的教育引导,在我们包联的村,基本上形成了“创业发家致富光荣、等靠要懒穷困可耻,移风易俗倡导新民风光荣、封建迷信留恋旧习惯可耻”的良好风尚。

一份连夜起草的承包合同

俗话说,“无工不富”。贫困村之所以贫穷,最主要的原因之一是没有像样的产业。因此,我驻村后就努力在产业上下功夫,首先和村上干部一班人达成共识:大力抓好产业扶贫,通过产业带动引领群众发家致富。通过反复论证研判,最终确定的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是要结合村情,立足现实,力争做好种植、养殖和旅游业这篇文章。

河心村后山有一片茶园,原来承包的老板因资金链断裂欠下农民的土地流转费和务工费跑路了,这成了村上的一块儿心病。我了解到这个情况后,就积极想办法对外招商。

2018年5月,一次偶然的机会,我在流水镇遇见了一对来自南京的茶商,攀谈中得知他们想在汉滨境内投资农业产业。我紧紧抓住这个机遇,当即向他们介绍村上的情况,并邀请他们到村里实地考察。之后,又多次陪同他们到茶园参观,大力宣传我们村富硒茶的优势和投资发展前景。

慢慢地,南京客商对村里的茶园有了兴趣。也不得不佩服江浙商人的精明,有一次到茶园后,他们硬是刨开茶园里的泥土,在不同的方位取土装袋拿回去化验。可能是化验结果与介绍的情况相符、也有被我们真诚感动的因素,老板终于下决心承包这块茶园。

在接下来的合作谈判中,如何解决过去老板拖欠的农民务工费就成了难题。我既要维护群众利益,又要积极促成这场合作,便从两个方面说服老板:一是承包的是现成茶园,好比别人已经把孩子给你养大,出点抚养费也是人之常情;二是做老板的应该发扬慈善之心,农民劳动靠体力赚一点钱也不容易,亏谁也不能亏农民工!经过我据理力争,老板终于答应,分三年兑付完以前老板所欠的三十多万元农民务工费。而且我还帮村里提出条件,不但要给农民分红,还要确保有一部分村集体收入。

经过几个回合的谈判协商,双方终于答应签订合同。但在合同文本起草上,双方都傻了眼,推来推去最后都把希望寄托于我。我也就没有推辞,知道这事儿不能久拖,只有把合同签了,这事才算板上钉钉。当晚,我熬了一个通宵夜,按照双方约定把合同起草完毕。为慎重起见,我又找了法律界的朋友给做了修改。第三天,我将修改好的合同文本交到他们手上,双方都非常满意,随即举行了合作签字仪式,困扰本村多年的茶叶产业发展问题终于妥善解决。

经过我们的共同努力,2017、2018年,相继为河心村引进莲花集团公司、承英种植农业专业合作社等,在全村流转土地种植苦荞、栽植猕猴桃。特别是引进的西安蓝宝鑫公司,计划投资1000余万元来村里投资发展乡村旅游观景点,当年就投资300多万元,现已初见规模。这些都对脱贫攻坚奠定了坚实的基础。河心村贫困发生率大大下降,2018年率先脱贫摘帽,成为流水镇当年唯一的脱贫退出村和汉滨区当年完成脱贫退出任务的11个村之一。我作为驻村第一书记,感到无比的自豪和骄傲!

脱贫攻坚是本世纪一项伟大而又艰巨的战役。能够用心用情真帮真扶,始终参与其中,贡献微薄之力,既是一个党员干部的职责所在,也是人生的一大幸事!

(作者简介:郑团吉,男,中共党员。汉滨区文化和旅游广电局党委委员、总工程师,四级调研员。2018年2月至2019年5月任驻流水镇河心村第一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