桑树,农村极普通的一种树,然而决不是平凡的树!
叶子可以养蚕、木材可制器具、枝条可编箩筐,桑皮可以造纸,就连桑椹也有多种用途。
它抗干旱、耐瘠薄,对土壤适应性强,田间地头,桑树随处可见。
它不高大、不挺拔,甚至不算好看,因此,常常不被看见。
这像极了方益平。
十多岁到城市,辛苦打拼,事业有成;30岁回家乡,兴桑养蚕,造福群众。汉滨区沈坝镇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方益平用勤劳和智慧让强村富民的梦想一步步变为现实。?
小蚕共育 益贫有方
见到方益平的时候,他刚从桑园里钻出来。黝黑、清瘦、沉稳,这是他给人的第一印象。
农历六月的天气像极了小孩儿的脾气,前一刻烈日当空,转眼间骤雨来袭。
方益平发动汽车,快马加鞭赶到养蚕工厂,查看设备,指导消毒,布置生产任务。为了迎接即将到来的小蚕,做为产业带头人,他要做好万全的准备。
“八月中旬小蚕就来了,因为我们要给全村供应小蚕,现在正在做消毒和桑园管护工作。”方益平说,今年秋季,全村计划养蚕150张,要继续推广小蚕共育模式,最大限度帮助养殖户规避风险、消除隐患。
2016年,脱贫攻坚战号角吹响,方益平心潮澎湃,决心为家乡建设贡献力量。他带着全部积蓄回到桥头村,成立合作社,流转土地,兴建400亩桑园和一个养蚕工厂。除了土地租金和用工帮扶外,方益平思考最多的就是,怎么才能更好发挥带贫益贫作用,带动全村群众共同致富?
过去,群众自发养蚕因设备、技术等缺陷,防病害能力有限,抗风险能力不高。方益平多方考察学习,利用设备条件好、技术水平高的优势,引进小蚕集中共育模式,有效带动群众增收。
“俗话说‘养好小蚕一半收’,我们从解决老百姓的实际困难出发,集体共育全村的小蚕。”方益平介绍说,共育就是他们负责从蚕蚁一直喂养到3龄,再给养蚕户送回去,这样就能保证质量和成活率,真正让群众发展产业得实惠。
58岁的脱贫户王建凡对此深有感触,“小蚕共育好啊,来钱最快了。不到一个月,钱就挣到手了。上半年我喂了一张,刚好20天,就卖了3000多块钱。”
天道酬勤 事业有成
在方益平家中的墙壁上,一幅大字格外醒目??“一勤天下无难事”。
勤,正是方益平的立身之本、立业之基。
17岁那年,方益平只身前往大城市闯荡,却阴错阳差一头扎进煤矿里干了10多年。
数百米深的矿井下,高速运转的机械出现电路故障,作业戛然而止。几分钟后,电工师傅找到症结所在,问题迎刃而解,一切恢复正常。这一幕,被一位年轻的装车工看在眼里,从此,一有机会,他就跟在电工身后,观察、学习、辅助,后来他也成了电工。这是1999年的方益平。
从装车工到机电工再到队长,方益平凭借勤奋好学,几乎干遍了煤矿里每一个工种,每一项技能都能熟练掌握。后来方益平当上了采掘总队长,管理150多人的队伍,挣到了人生的第一桶金。
“勤就是爱岗敬业,把老板的事当自己的事干,工作不论分内分外。”方益平回忆说,老板发现这些优点后就开始对他委以重任。
2008年,方益平从老板手中承包了一个年产值过亿元的煤矿,他用心经营,取得了较大的成功。
遇水架桥 奋发有为
汉滨区沈坝镇曾被称为沈桑铺,植桑养蚕历史悠久。
桥头村,方益平的故乡,10个村民小组,1000多人。
2015年,时任桥头村党支部书记唐忠信拨通了方益平的电话,希望他返乡创业,大有作为。年近七旬的老党员回忆起当时的情景,坚定地说:“不论是脱贫攻坚还是乡村振兴,首先是要人才嘛。叫小方回来,是让他当好领头雁。”
逢山开路,遇水架桥。方益平前进的每一步都是实打实干出来的。交通不便,投资修建产业路;桑叶品质不好,动员村民进行桑园改造;小蚕成活率不高,成功引进小蚕共育技术。
为破解蚕茧销路不畅难题,2020年,方益平创建了小山村里的蚕丝被加工厂,生产的圣叶梦牌蚕丝被还曾走进丝博会推广,受到区委区政府主要领导的赞赏。
蚕丝被加工厂的出现将过去一年养蚕2个批次提升为5个批次,直接带动全村发展1300亩桑园、5个蚕桑专业合作社、3处养蚕工厂。如今,桥头村已经形成了从基地到小蚕共育、桑园返租倒包、技术培训、蚕茧回收、蚕丝被加工的全产业链增收模式。
今年初,方益平当选为桥头村党支部书记、村委会主任,桥头村也被列为汉滨乡村振兴试点村。对于全村的产业发展,方益平信心十足,按照三产融合发展思路,下一步,他打算开发蚕蛹休闲食品、蚕沙保健枕等系列产品。
“蚕桑产业是真正的绿色产业,桑树全身是宝,蚕也全身是宝,吐的丝、拉的蚕沙都能利用。”方益平说:“之所以取名圣叶梦,是因为桑叶是我们全村群众的宝贝,我们通过蚕桑产业发家致富的梦想正在一步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