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汉滨区谭坝镇依托自然资源优势,因地制宜发展特色农业,以“企业+合作社+农户”的模式助力一方产业发展,一朵朵小小的香菇,为当地群众撑起了“致富伞”。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来到马河社区绿尚种植合作社香菇基地,一排排香菇大棚错落有致,高大宽敞的大棚内,一根根菌棒整齐地摆放着,散发出淡淡的菇香。李佰安和工人们正仔细查看着香菇的长势,将成熟的香菇摘下轻轻地放入筐里。

今年42岁的李佰安是谭坝镇马河社区新山村村民,也是村里的香菇种植带头人,在接触香菇种植之前,一直在外地做服装生意,作为一名有理想、有抱负的小伙儿,他毅然决定带着自己多年的积蓄回乡发展香菇种植。

李佰安告诉记者,身为一名共产党员,看到家乡的脱贫攻坚战如火如荼地开展,觉得有义务为乡亲们做点什么,回来办香菇合作社一方面是完成自己一个心愿,另一方面主要还是想通过自己的发展带动当地群众一起脱贫致富奔小康。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说干但不能蛮干,在认准香菇事业“钱”景后,李佰安将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叔叔和兄弟,在得到家人的支持后,便开始奔赴周边省份调查香菇产业发展前景、学习种植知识。

2017年底,在合作社成立的头年种下了3万棒菌菇,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效益,这让他更加坚信自己回乡创业的选择是正确的。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你看这些香菇长得多好。我这个园区目前占地30余亩,今年有香菇15万棒,市场销路根本不用愁,既可以卖鲜货,也可烘成干香菇,前景相当看好......”李佰安说起香菇事业,脸上的笑容就没停过。

合作社的成立带动着村里的乡亲共同发展,也为大家提供了就业场所。香菇从制棒、杀菌、点种、培菌到出菇,采摘、分拣等工序都需要大量的人工,这让闲置在家的村民有了就近的“收入渠道”。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53岁的张治英曾是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从2017年开始,便成了家门口蘑菇基地的“产业工人”,按照当日记录,月底发放的薪资制度,每天都能赚取70余元的工资,这份稳定的工作,不仅改善了家里的生活条件,也让她学到了技术。

如今的合作社发展得越来越好,去年销售收入达80余万元,利润40多万元,解决剩余劳动力就业20余人,成为了远近闻名的香菇产业合作社。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5度以下香菇就属于休眠了,夏季高于30度菇类就闷坏了。必须掌握在16度左右香菇是最好的,形成菇蕾要保持在20度左右。”后沟村现代化香菇示范基地大棚内,负责人王正中向农户细致地讲解道。

这座与绿尚种植专业合作社遥相呼应的后沟村现代化香菇示范基地,占地40多亩,现已开发10余亩,其生产的菌棒主要销至临近镇办,年产值达200余万元,已累计带动种植农户300多名。据了解,香菇生产每年用工时长为10个月,日常用工达30余人,日工资六七十元,人均年增收一两万元。

小小菌菇棒 把把致富伞

基地依托香菇产业,采取“公司+合作社+农户”的生产模式,通过资金帮扶、定期培训、统一收购等方式,带动着群众致富增收。

下一步,谭坝镇将加大香菇产业扶持力度,提高香菇品质,进一步打开销售市场,让“小雨伞”走进千家万户,让更多的村民稳定增收,在持续巩固脱贫攻坚成果的基础上,有效衔接好乡村振兴。